观察周围的实际情况,女人马上打消了这念头,起码此处竞争尤为激烈而且残酷。
细看这树的高度,脑中忽然萌生出一个想法。
她努力扯下一根较长的青藤,试了试其坚韧程度后,在左手缠了几圈并抓牢,甩手利用惯性,把另一端横拦在树腰上右手急忙抓住,这就简单做成了一个辅助攀爬工具。
深吸一口气两手用力同时把藤条甩高、拉紧,自己与树身成四十五度角,双脚蹬着借力向上。
之后两手上下交替挪动藤条,继续以同样姿势蹬树,如同在树身垂直行走一样。大约几分钟后终于到了最低的横枝。
越往上,树身越细且枝杈繁多,攀爬起来难度降低不少。女人把藤条搭在起始的横枝上,剩下路程开始在各树枝间闪展腾挪,速度好像猿猴,一点不受衣着影响。
直到登顶,攀住树身眺望四周,心里有种喜悦,可眼前所见又让她大失所望。
满眼除了绿色就是飘荡的白雾而且越远越浓,不知道的还以为发生了森林大火。手边又没有望远镜,这一切努力看来都是徒劳。
正焦躁时,忽然一阵风扑面吹来,清爽怡人,还带来了不少植物的芳香。
可女人顾不上感慨,就见远方地势较低处,竟有一大块浓雾被吹动,赫然显露出一片建筑群。
因为距离较远,看不清细节,只有大致方位。建筑群占地面积不小,高高低低,好像还很繁华。
既然那里有建筑就有人,按这方向找过去一定能得到帮助。
有了目标,心里踏实许多。不仅如此,她还发现在同一条前进路线上的不远处,竟然有个锅盖一样的缺口。如果没猜错,那里是个平坦的开阔地,又或者是有水源!
想到这,女人精神一振,顺原路下树。由于上来记清了所有落脚点,因此下树几乎没花费太多时间。
在周围观察一会儿,折断一根树枝做手杖,找准方向迫不及待地走了。
人慢慢走远,殊不知刚才被她拽住且沾上鲜血的树藤竟然猛地抖动起来,又迅速缩进擎天树后,随着一阵沙沙声,似乎有什么东西远去。
……
一边走一边仔细观察,女人希望可以凭借特有植物作为参照点,起码迷路的机会可以降低一些,最坏情况仍能返回初始点。
可走了一会儿就感觉出不对:四周最矮的灌木丛竟比一人还高,参天大树、如墙的茂密植物多如繁星,植物种类更是繁杂:桂树、青松、橡皮树等等越来越多且都超出常规尺寸,其中竟然还有许多毛竹。
真是越走越心惊,越走越迷糊。眼前除了亚洲林地该有的植物外,竟还有亚马逊雨林、南非、澳大利亚、俄国等多国特有植物。
如马达加斯加猴的面包树、也门的龙血树、加州的红杉、日本大枫、天使橡树、俄罗斯白桦、印度菩提树等,甚至还有巨大的银杏。
大乔小乔、灌木藤木、寄生类等等,喜热怕寒与喜寒怕热的、喜水不耐旱与耐旱不喜水的,不同习性种类完全混杂一处竟然还不露半点败象。
别说拿来做参照,甚至都怀疑自己是不是还在地球上了。
越往前走,女人感觉似在逐渐缩小,因为周边参照物更大,更高,更浓密。
头顶的阳光却从一开始的巴掌大小,慢慢变成铜钱大小,最后只剩丝丝光线惨兮兮地投射进来。
所谓:树大招风,天妒必毁。可用在这里却完全不对。植物竟可以这样肆无忌惮地生长,恐怕这里很少有狂风、暴雨或泥石流等灾害出现过。难道这就是所谓的抱团“取暖”,不畏一切灾害?
如此茂密的环境下,竞争用激烈残忍去形容一点儿都不为过。植物们都为争取那丁点儿的阳光拼命生长,扩散枝叶范围。强者生弱者死,适者生存之道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分析到这儿,女人心里突感奇怪:为什么自己知道这么多东西?好像对植物和环境很了解,难道之前来过?
啪!
下意识一拍,发现腿上已经被什么虫子叮咬,马上出现一处红肿,硬如石头疼得钻心。再看手臂、脖颈,高高低低的“小丘”满眼皆是,疼痒交织让人崩溃。
这该死的丛林除了奇景外,各种毒虫更不少半点,甚至还疯狂往脸上撞。再看自己这身衣服,真是来义务献血的。
没办法,只能边走边挥舞双手驱赶各种毒虫。
还好自己似对植物熟悉,低头开始寻找能用于驱赶林中毒虫的植物。比如罗勒叶、柠檬百里香、驱虫草、薄荷叶、飞机草、天竺葵等等
第二章:丛林[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