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夜里,高征宇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家院子里,新打了口井,井水汩汩涌出来,甜甜的……
母亲放下怀里的四弟,走到靠墙的柜子前。这是一个下面饭橱上面工具橱兼用的柜子,一米多高,朱红色油漆。
母亲拉开顶部三个抽屉中的右屉,从里面拿出一个塑料包,打开里面的一个本子,拿出夹在里面的两种颜色的纸票,又从腰间的口袋里掏出几张纸币交给高征宇。
“这是白酒票、糖票和钱,放学后去矿小卖部,舀上一斤散白酒,称上半斤白糖,晚上给你爸炸花生米,填和填和他。”母亲边说边递给高征宇。
“可盯好了称啊,别让那个胖售货员给骗了。白酒一斤六毛五,白糖半斤两毛七,公家的价。”母亲叮嘱道。
“好咧!”高征宇轻快的答应道。
高征宇属于那种做事细心又让人放心的孩子。大概从他二年级开始,家里买些零零碎碎东西的任务,基本就交给了他。
他也乐于跑这些腿,一来他喜欢这种信任;二来报完账后,零零散散的一、两分钱,母亲就会赏给他。那年头这可是很多孩子梦寐以求的外快啊。
就因为这,哥哥高征民好几次动员他:“够意思,弟弟,用你攒的钱买几个糖块吃吧!”
是的,糖块。煤矿小卖部的食品玻璃柜台后面,摆着几个圆圆的玻璃瓶子,小小的口,深深的大大的肚子,里面是花花绿绿表面还沾着晶莹颗粒的水果糖块。
每个小伙伴都知道那些糖块的价格,一分钱一块。如果肯花上一角钱,可以得到十一块呢。这是彼时高征宇般年龄大小的少年们最大的诱惑。
也难怪,哥哥高征民隔三差五总要想办法用手里各种花样的东西换他的零钱。
有时是沙果(海棠果)、有时是乌咪(一种高粱结穗失败后变成的美味,吃完满嘴乌黑)、有时是个弹弓、有时是用自行车链条做的可以射火柴棍的“枪”。
然后高征宇拿出藏在哥哥找不到地方的零钱,让他去买糖吃。当然,买回来少不了有高征宇一份。
但少年高征宇是从来不会用自己手里的零钱买糖吃的,他认为不划算。
他的诱惑在家属宿舍区山坡下面,紧邻国道的供销社里,摆在柜台后面,只能看到封面,不花钱买绝不会随意让人翻看的小人书。
在高征宇心里有清清楚楚的一笔账,十一块糖块一毛钱,小人书薄一点的九分钱,厚点的一毛几,最贵的是分上下两册的,两毛几。糖块吃到嘴里,很快就化掉了。
小人书,可不一样,可以天天看,可以看好多遍,还可以借给愿意和自己玩的伙伴看。这多划算啊!他有个父亲用木板条给他钉的书箱,里面满满的都是小人书。
父母都清楚高征宇的这个爱好,尤其是高凤山,无条件支持他买书,即使是很拮据的日子,也尽量会挤出一些零花钱给他买书。
高凤山说:“俺是大老粗,就是受了没文化的制,如果能识文断字,肯定会让家里过上更好的日子。”
也许还因很久没在父母身边,父母一直对这个喜欢读书的二儿子略有偏爱,这也是高征宇的兄妹们一致不忿的看法。
说起成为家里的小采购员,有两件事至今让高征宇记忆犹新。
一件是逢年过节时的排队买菜。那时城镇户口买菜是要凭本票的,按人口每户每人几斤的分配。每次交钱收票后,还要在菜本上盖上售货员的印戳,防止重复购买。
而卖这些东西都是定点定时的,只有当菜站的门板打开时,才有菜卖,卖完就关板。
但要说排队,在那个物质缺乏的年代,很难想象饥肠辘辘人遵守秩序的觉悟。所以,有哲人说精神层面的素质,大抵要在基本的物欲需求被满足之后才能实现。
有个极端的例子。听当地的老人们讲,当年解放这座城市前,因为被围困日久,城内的国军军官用一个大饼子(玉米面做的),就可以换娶一个貌美如花的大姑娘,还得是大学生。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一个活下去的玉米饼可以冲销多少少女心中的白马王子梦呢!
所以,让
第13章 小采购员[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