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27章 楚云飞胆大包天的作战计划;常凯申赌上政治生涯(求订阅)[2/2页]

亮剑:从成为楚云飞开始崛起 吴未的书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在听吗?】
      “委座,我并非主张撤退,而是想要将日军的十四师团的东路军部队放进兰封,让其与十四师团主力汇合,这样我军包围圈内便可以完全将日军十四师团全歼,而非仅歼其一部。”
      薛岳按照楚云飞此前说服他的思路继续强调当下的敌我双方态势。
      并且再度提起了所谓空中支援之事。
      在楚云飞看来。
      说服常凯申,讲别的都没什么太大的意义。
      这个执拗的老头子似乎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
      要说服常凯申,最为关键的一点是数字。
      何应钦说服常凯申忍日本人的方式就是最为直观的列数字。
      汪兆明为首的,自徐州会战失利后的反对派,也是趁机步步紧逼,叫嚷着,要检讨对日战略的重大失误,十个月武力抗战的严重后果等等,迫使常凯申承担军事失利的重大责任。
      他们用的是什么的,是伤亡数字,是物资消耗,是丢掉的国土面积,是消耗的钱粮!
      进而言之,不管在进行什么争论的时候,亦或者是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
      数字这方面最为直观。
      会战兵力国军二十万对日军三万,兵力远远多余日军,此乃一胜!
      且我火炮数量是一百八十七对七十,此乃二胜!
      我军对敌形成包围态势,且阻断其后勤补给路线、其机械化部队无法全力发挥,此乃三胜。
      我会战将士同仇敌忾、英勇杀敌,奋不顾身,抱定有我无敌,有敌无我的攻击精神,此乃四胜。
      我军四胜而日军零胜。
      既然如此,那还有什么好说的,优势在我!
      电话对面的常凯申沉默了。
      显然楚云飞说服薛岳的话术,让常凯申体会到了一把什么叫做不打无准备之仗。
      薛岳给他划的饼比楚云飞给他划的还要大
      会战将士同仇敌忾没错,英勇杀敌奋不顾身也没错
      可薛岳决口不提前线将领们互相推诿,在薛岳看来,这种问题,让常凯申亲临前线指挥,能够解决一切问题。
      常凯申心动了。
      虽然一把年纪了。
      可是他无时无刻不在回忆北伐时候的意气风发。
      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竟发的境界,尤在眼前!
      中华秋海棠叶,现在在日寇的铁蹄之下,已经残破不堪。
      身位一名军事委员长,亲自挂帅指挥兰封会战.如果真的能够消灭十四师团的话。
      对于他而言,不仅能够有力的提高党内声望。
      还能将汪兆明这样的投降派死死压制!
      那还有什么犹豫的呢?
      正当常凯申开口准备同意薛岳计划的时候,问了一句:“云飞,他是不是在你的兵团指挥部?”
      “报告委座,是。”
      “这计划是他拟定的?”
      薛岳看了一眼楚云飞,随后大大方方的承认:“是。”
      “所以他说服了你之后,又让你这个豫东兵团总司令来说服我这个委员长?”
      薛岳沉默了片刻。
      “也就是说,云飞他有极大的把握取得此战的胜利?”
      “是。”
      常凯申的语调之中听不出喜怒。
      而且常凯申的奉化口音,浙江官话很容易个别两三个字听不清楚。
      很难猜到他心中所想。
      正当薛岳以为这个异想天开般的会战计划会遭到拒绝的时候。
      常凯申竟然一反常态的答应道:“依我之见,此计划可行,计划细节需要进一步的讨论,你即刻动身前往开封,我本人已经到了开封指挥部”
      “是!”
      薛岳挂断了电话,如释重负一般转头看向了一旁的楚云飞:“委员长同意了,但具体的计划细节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在计划正式确认之前,兰封城还是要守。”
      “是,请薛长官放心!”
      楚云飞敬了个军礼,也不墨迹。
      事情办完就离开,一刻钟也不停留。
      前线战事吃紧。
      他跑这么一趟就是两个小时,耽误了不少时间。
      可这种事还必须他亲自来。
      否则楚云飞也没把握在电话里面说服薛岳。
      毕竟。
      电话里面和见面不是一回事。
      不然常凯申、李宗仁之流也不会动不动就召见将领.
      开封。
      原一战区长官司令部。
      现豫东会战总指挥部。
      常凯申重新换上了一身军装,召集了麾下的幕僚以及一战区的高级指挥官们。
      将薛岳拟定的作战计划提出。
      第一时间就遭到了一众高级将领的反对。
      尤其是刘斐、林蔚。
      他们两人的反对最为激烈。
      若是以往,他们可能还会顺着点常凯申。
      但现在是什么情况,十来个师围攻个八九千人的十四师团主力一部都打成了这个样子。
      前线将领都认为不是自己的问题,都认为自己出力了。
      是友军不给力。
      在这种情况之下.还要放开口子,让十四师团主力部队汇合,随后再围歼
      这简直就不是所谓异想天开的计划。
      而是胆大包天了!
      常凯申这人心理状态还是有些问题的。
      别人越反对,他越觉得自己做得对。
      而且林蔚、刘斐乃至程潜、晏勋甫等人提出了这些问题,对于常凯申而言。
      似乎只要他挂帅,一切就可以迎刃而解。
      他目光出神。
      仿佛想起了自己第一次指挥黄埔校军,东征淡水城。
      淡水是惠阳县重镇,城墙高大坚固,城壕深且宽,加以地形开阔,易守难攻。
      “救粤军”洪兆麟得知革命军即将围攻淡水,快速调动驻惠州、海丰等地的部队前往增援。
      校军刚从学校离开,上到真枪荷弹的战场上,缺乏实战经验和重武器,加之城池坚固,守军众多,学生军死伤重大,可最后不还是在他的指挥下取得了东征首战的胜利吗?
      而现在,他将亲自挂帅,再度指挥一众“黄埔校军”作战。
      势必会取得此战之最后胜利。
      常凯申的执拗,至少在此刻展现的淋漓尽致。
      兰封会战,本身就是他一手所主导。
      一战区的豫东兵团实际上在背河而战。
      他们以破釜沉舟搬的决心,保卫着身后数百万百姓的安危。
      然而。
      实际上这种打法被很多国军高层将领乃至国民党高层反对.
      仅就黄河决口而言。
      就有很多人数次提出过建议。
      与其说是常凯申自己想出来的妙计..
      实际上是国军高层“集体智慧”的产物,而后常凯申拍板做出的决定。
      最早在1935年之时,武汉行营就有过类似的讨论,并且有过相关的提案。
      例如一战区长官司令部参谋长晏勋甫,他在上任一战区参谋长的时候。
      就已经和副参谋长张胥行以此黄河决堤计划向程潜建议,程认为可行,遂向常凯申请示,蒋回电予以批准。
      陈果夫于1938年4月3日建议常凯申在武陟决堤时说道:“台儿庄大捷,举国欢腾,抗战前途或可从此转入佳境。惟黄河南岸千里,颇不易守,大汛期间且恐敌以决堤攻我,我如能取得武陟等县死守,则随时皆可以水反攻制敌……”
      除此之外,还有冯玉祥、白崇禧都曾向常凯申建议放黄河之水制敌。
      话说回来,这些幕僚以及一战区高层将领们的想法。
      已经无法影响此时此刻的常凯申。
      他不顾众人的阻拦。
      颇为坚定的采纳着薛岳的战略计划。
      并且立即令一战区长官司令部及众人着手拟定详细的作战方案。
      刘斐等人深知他们劝不动这个时候的常凯申。
      只好各自竭尽所能,在既定的大前提之下。
      拟定和完成相关的战役部署,确保此次围歼十四师团的战斗能够更加顺利。
      常凯申自己也很清楚。
      一旦兰封会战失败,华北日军的机械化兵团将直指郑州,开封。
      一旦郑州,开封失守,日军机械化部队在平原上将毫无阻拦的直叩潼关。
      无险可守的西安,襄樊、南阳必失。
      日军将威胁西南大后方四川,同时又分兵沿淮河向大别山北部进攻武汉;
      与沿长江水道进攻的华东日军,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使武汉会战的国军处于极为不利局面,中国抗战势必陷入最危险境地
      这一仗,对于豫东兵团,对于一战区,乃至对于常凯申而言。
      都是必须要打赢的一仗。
      现在的常凯申,实际上已经赌上了自身的政治生涯去打这一仗,一旦打输..后果不堪设想!
      十四师团两万人是国军的错误情报。
      实质上是三万人的加强师团。
      而且花园口这个事件,作者详细考证过。
      决口的时候非汛期,这群国军高层包括常凯申在内还担心水不够大。
      直接造成的水患伤亡人数达三十八万人。(花园口决堤死亡人数之新考李富中、张雁、张东升)
      至于那个八十九万人的统计数字是谬误,统计的是1、逃难损失人口,2、当地抗战部队对日作战的死亡人数,3、日军对当地人民屠杀人数,4、自然死亡人口,
      还要再提一句,日本杂种在花园口决堤之后,他们也决了一次黄河,以东另外挖开的新缺口,当地人称“东门口”,到1944年,与花园口合二为一,花园口的决堤宽度最终达到1460米。
      晏和程潜、陈等人的事情是他自己口述的文章,这个你们可以直接百度到,不发资料了,看过相关通史的应该也看到过叙述.

第227章 楚云飞胆大包天的作战计划;常凯申赌上政治生涯(求订阅)[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