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和赋税,同时也是战争时期抽取兵丁的重要地区。
因此,冶州的城池,经历了各届官府的精心营建,已经固若金汤,宛如铜墙铁壁,那是一般的炮火很难摧毁的。
冶州城,背靠一个低矮的山岗,面临一条宽阔的大河。这条大河叫素江,如玉带一样,从冶州城的南边和东边飘然而过,将冶州城揽在自己的臂弯之中,想呵护着自己的孩子一样护卫着冶州城。
冶州的城墙,正是依偎着素江江畔蜿蜒而过,那宽阔的江面,浑然天成地充当了冶州城的护城河。冶州城的北侧和东侧都是低矮的冈丘,冶州城的北城墙和东城墙,就刚好从冈丘上面通过,正好可以居高临下俯瞰整个山岗下面的情况。地理位置非常好!
所以,过去的冶州城,历经岁月的洗礼和炮火的攻击,城墙依然坚如磐石高大雄伟。
冶州城的城防也非常牢固。她的城墙,和全国大多数城池一样,呈现东西南北四段,将冶州城围成比较规整的四方形,只是南北稍短,东西略长。由于东城墙和南城墙依水而建,北城墙和西城墙依山就势,故城墙没有像别的城池那样平直,稍稍有些弯曲,还高低不一稍有起伏。
冶州城一共有七座城门。其中北侧和西侧各有一座城门,南侧有三座城门,东侧有两座城门,这与全国其他城池略有不同。
我个人估计,营建城池的人,可能是考虑到,西侧和北侧没有河流环绕,很容易遭到敌人的进攻,为了降低防守的难度,因此各自只修建了一座城门。而东侧和南侧由素江护卫,易守难攻,而且从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东侧和南侧是两个比较好的方向,所以,修建城门较多。
其实,城墙南侧的三个城门,并不是相互间隔一段距离的,而是三个城门相距不远紧挨在一起。南城墙的正中位置是主城门,它的东西两侧,相隔六米,是两座副城门。他们三个共用一个瓮城,作为御敌之所来用。这样,从远处望去,城楼显得高大雄伟,气势不凡。
城墙东侧的两个城门,大小规制相当,而且两者相距一段距离,将东城墙一分为三。这样说来,大家一定会认为古人愚笨,在东边素江上,需要修建两座桥梁,工程量浩大。其实不然,为什么呢?因为素江在冶州城东边拐了个弯儿,并没有一直向北流去,而是向着东北方向走去。
因此,冶州城的东侧素江上,只需要修建东城墙南边的一座桥梁,北边的那个城门,则不需要修建桥梁,因为素江在这里已经拐弯向东流去。它的城门前则是一片开阔地,出城后,右前方就是素江,左前方则是通往华北大平原的主要城池的东北官道。
北城墙上的城门,则是通往冶州北部卧虎山的北方官道,这条官道穿过卧虎山的关隘,就可以抵达河洛地区到达生州,进而可以西进关中大平原到达西安城。
南城墙上的主城门,跨过素江,可以到达冶州大平原的腹地。继续前行,可以到达云梦泽地区的武汉三镇。
第269章 :满武移防冶州城(二更)[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