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得到了大力发展,成为全国冶铁中心。
西汉和东汉仍置南阳郡,辖境相当于江北省卧虎山以南和泽西省大洪山以北,冶州郡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尤其是东汉时期,光武帝刘秀起兵冶州,成就帝业,冶州被称为“帝乡”。
冶州太守杜诗修治坡池,广拓田土,全郡可灌农田4万顷,这时的冶铁用水排,水力鼓风机鼓风,大大提高了冶铁效率,特别是采用球墨铸铁,提高了冶铁工艺水平,这一技术的使用比欧州早1000多年。当时冶州郡人口240万,为全国各郡之冠。冶州郡城池周长36公里,比九十年代的冶州城面积还大。冶州城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三国以后,直到明清,冶州地区的城池几经摧毁和复建,但是冶州城的城址,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始终位于素江北岸,华河以南。冶州城也始终是整个冶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统领整个冶州盆地内部各个中小城镇。
明朝初年,冶州是朱元璋第二十三子唐王朱柽的封地,永乐年间在冶州城内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唐王府,成化年间又建造9座郡王府,冶州城内皇亲贵胄,车水马龙,商业随之活跃,各地商务会馆、公馆在冶州兴起,粮食、棉花、生丝、烟草、绸缎、油料、皮毛、木材、药材、铜器、铁器等大量涌入市场,并行销全国各地。
当时的冶州城可谓百业俱兴,建筑、园林、绘画、雕塑、书法等方面都有新的发展。
为了保护自己的封地,当时的明唐王下令修建了冶州城,规格很高,用料讲究,城楼高俊,城墙敦厚,内部是由冶州当地的黄土,结合糯米浆后,夯筑而成。外部则由宽大的青砖包裹垒砌而成,浑然一体,蔚为壮观!
由于明朝实行严苛的法令,每一块青砖上面均刻上烧制者的名字,进行责任追究。因此,历经几百年风霜雪雨的摧残,冶州城依然威风不减当年,毫无倾废迹象!
到了清朝,冶州是北京通往湖广和云贵川的交通要道,陆路驿道与水路码头相接,有“南船北马”之称。山、陕、江、浙商贾云之集,工商业兴旺,冶州成了江北省西南部的经济中心。冶州的城防工事,依然延续了明朝的设置,只是将老旧破损的城砖,进行了更换,城池的格局基本未变!一直到民国时期,冶州城都是朱明王朝的王城模样!
那么,朱明王朝时期,分封冶州的唐王,为何要在冶州城东北角预留一个偏门哩?大家肯定猜不出来!
冶州城位于素江北岸,它的西北角有一个比较大的冈丘,可以阻挡西北方向过来的素江水汛期泛滥淹没冶州城!所以冶州城整体上西部高,东北低,素江也是从冶州城西北流来,从冶州城南部绕过后,向冶州城东北方向流去!这个东北偏门,其实是为了洪水时期,尽快将城池中多余的水排出去预留的水洞!
当然了,冶州城很少有如此频繁的涝灾,这个水洞城门也不能荒废了呀!恰好,冶州城东北郊,有一些低缓的冈丘,上面密密麻麻长着许多树木,依山傍水,正好是修建阴宅的好地方。于是,这个不常行走的水洞城门,也就成了冶州城出殡的必经之路!
第701章 :话说冶州东北门[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