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9章 县一中抒怀[2/2页]

超级教师混都市 文丝水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是的,沂北县第一中学的甬道,就是这样通向一所所大学,通向一个个乡村,通向一个个机关,通向一个个奇迹!
      然而,它本身却源自名不见经传的乡间小道。
      1940年秋天,沂北地区人民民主政府建立,由于对敌斗争需要,民主政府把沂北划为沂北、沂南、沂东、沂西四县。
      这四个县分别在县办事处所在地办了一所学校,其它三所先后停办……
      只有沂东办事处在柴米河畔的李家集徐大庙办的沂东边区中学,除1946年因迁移停办一年外,一直坚持下来。
      1948年改名为淮海区立淮海中学,1949年暑假迁到沂北城区。
      同年秋,淮海中学高中部并入淮水中学,师范班并入沂北师范学校,初中部改为江北沂北县立初级中学,校址在沂北城区西关大街。
      1950年初办学人用三辆小车把学校推到现址建校,1953年暑假扩建,招收高中班,改名为沂北县中学。
      1966年沂北城区新建一所中学,沂北县中学又改名为沂北县第一中学……
      沭水依依,静静东流。
      “淮海平原上,繁荣的农庄;不怕敌人封锁扫荡,我们安下战时课堂;在战斗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成长……”
      曾在这一时期工作、学习、战斗过的师生员工,唱着李一氓作词的这首《淮海中学校歌》,从李家集徐大庙那条乡间小道,走上社会,走上战场,为新中国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
      著名新闻工作者白夜,1942年到1946年在这里的高中部执教语文,后来他写了有名的散文特写集《剪影》《侧影》《掠影》《留影》,在这里的乡间小路上也留下了他的身影。
      当年写下“战火徐大庙,弦歌柴米河”的歌颂学校诗句的白夜,1986年元月10日给沂北县一中的全体师生复信说:
      “我爱故乡,也爱故乡的学校。战争时期的教学生活,已经成为我的宝贵的回忆的一部分了……”
      沂北一中的今天,在甬道两旁:
      有五十年代建筑的可容纳全校两千多名师生员工集会的大礼堂;
      有六十年代建筑的四百八十多平方的图书大楼;
      有七十年代建筑的三百多平方的电化教室;
      有八十年代建筑的一千五百多平方的局部五层实验大楼;
      有九十年代建筑的东西两座四层、可容纳全校三十个班级上课、一百多个教师办公的教学大楼……
      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好像一座座卫星发射架,把一颗颗“卫星”发射到空中定点:从1984年以来,全校高考本科录取新生每年都在百名左右。
      那长长的甬道,好像飞机跑道,一架架“银燕”从这里隆隆升空——
      把“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和“刻苦、探索、科学、进取”的学风,
      把在年产值超百万、利税超二十万的校办工厂和拥有一百二十亩校办农场学到的劳动技术,
      把长江省这所重点中学的二百多名教职员工的的殷殷嘱托,带到祖国各地,带到世界各地,带到美好的未来!
      啊,沂北县第一中学的甬道……

第19章 县一中抒怀[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