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组织县民疏浚沭河,修“百渠九堰”,“得上田七千顷”。
沈括勤政爱民,深得人心,昔入县志,今塑巨像于城内大街,永志不忘……
牛缺草也看到县委办“秀才”在《淮水日报》刊载的这方面的内容,但是没有正面回答樊而复提出的问题。
应倍感压力的《淮水日报》社领导人主动要求,沂北方面组织了不少“批驳”樊而复的文章,但是惜乎“观点鲜明、论据不力、论证失当”……
最后,冯杈说明了来意:“你们三人每人写一篇驳论,明天交给我……”
经过晚上查资料,夜来苦构思,第二天,牛缺草奋笔疾书,反复修改,写成小言论《也说“沈括像”》——
读罢樊而复《沂北“沈括像”歧说》一文(载1990年10月17日《淮水日报》),有些地方不敢苟同:
周文认为:“沂北为沈括造像,应该是一尊短衣芒鞋、手持水利图,朝气蓬勃的年轻的沈括”。
看来,周总理十二岁以前在淮安生活过,所以淮安只能塑他穿着长衫,拖着长辫的像;“淮阴市井笑韩信”,淮阴要塑他的像,也只能塑“胯下辱”的尊容了。
周文认为,让沈括“脚蹬云屐,身着紫色官服,腰悬鱼袋,手持星象图……有点不伦不类”。
我们认为:沈括是伟大的科学家、政治家,这尊雕塑形象、凝练反映了这个内容。
雕塑与其他艺术一样,不是现实生活消极的照相式的反映,它应该而且必须“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毛泽东语)。
作为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既要对现实作精确的描写,也要表现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典型化法则也告诉我们,以生活中的某一个人物作为创作的原形而加以典型化,要对生活素材加以剪裁、调度。
“沈括像”正是基于这些原理和创作方法设计的。
周文还认为,沈括像被塑成了“派头十足、似神非神的虬髯老者”,“好像下来‘视察的神像”,“不是我们沂北老祖宗曾经见到过的沈括”。
说说容易,做到难啊!没有录像、照片,老祖宗到底见过什么样的“沈括”呢?
“派头十足、似神非神”,显然是作者站在今天的角度看待古人的。
再说,主观和客观统一,具体性和概括性统一,是艺术形象的两个特征。
典型的艺术形象中的“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也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恩格斯语)。
周文对“两个特征”和“这个”一知半解,导致对“沈括像”的一知半解。
几天后,《淮水日报》“纵横谈”栏目头条刊载了牛缺草的这篇小言论,摘编了沂北县委办公室、沂北县政府办、沂北县委党校三位“秀才”每人一百多字的观点。
第一时间,冯杈在宣传部会议上说,王书记和市报老总认为牛缺草的《也说“沈括像”》言论写地不错……
第一时间,作者樊而复打来电话,对牛缺草说:“牛科长,我服了你了!”
经过打听,樊而复是沂北农机学校的一位老师。
他说,最近因为这篇文章,上上下下给的压力,让他喘不过气来!
他委屈地说,市报“纵横谈”是学术性质的,怎能和政治挂钩呢?
他不解地问:“说是实事求是,一遇到问题,怎么就不实事求是了呢……”
因为有费稍怒目在侧,有钱兵兵双耳在听,牛缺草感到,有人笔头出事,有人鸡头出事,有人嘴头出事,便说了“物竞天泽、适者生存”之类的话来安慰樊而复……
第23章 邑民性刁钻[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