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4章 树根的命运[2/2页]

超级教师混都市 文丝水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      木匠们
      不仅判你为死刑
      还把你
      碎尸万段而火焚
      根雕家
      不仅数你如家珍
      还给你
      熠熠艺术之青春
      下半学期教学中,牛缺草为了“求生存”,强化应试训练——
      针对背诵默写的薄弱环节,每天早读课最后十分钟都请四位学生上黑板默写,其余学生在桌位上默写;
      针对学生回答问题不全面的问题,牛缺草设计答题模式,强化训练;
      针对学生写记叙文结构不完整的问题,要求学生背诵《一件珍贵的衬衫》等课文,并要求模仿“首先概括描述(让子弹快出枪膛)、接着详细生动描写(让子弹飞一会儿)、最后升华主题(让子弹击中靶子)”的整体结构模式……
      到了1983年期末考试时候,牛缺草教学的班级平均分遥遥领先……
      接着不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顺利教学了初二、初三课程。
      1985年暑假担任县一中一把手的杨啸天,雄心勃勃,深入调查,召开“诸葛亮会”……
      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牛缺草提的建议是在学生中间成立文学社,请文学家来上课;
      创办校报,说是“今日报纸,明日历史”。
      不少老师认为在学生中间成立文学社是“劳‘生伤财”……
      创办校报是“劳‘师伤财”……
      但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的杨啸天十分赞成。
      1985年9月1日开学第一天的教职工会议上,就宣布创办校报,9月10日第一个教师节期间创刊。
      9月2日就成立了杨啸天任总编辑,王功银、张岚烟、荣卫东、牛缺草分别为第一、二、三、四版编辑的校报编辑部。
      王功银是校教务副主任,上下情况了解,上传下达便利,负责头版全校层面重大新闻采编和具体负责校报编辑工作,非他莫属。
      张岚烟是王功银非常信任的上班时间的“教学女将”和下班以后的“蓝颜知己”抑或“红颜知己”,所以她自然而然进入编辑部并负责要与王功银“密切沟通”的第二版学部、年级、班级的新闻采编。
      荣卫东、牛缺草两位老师教学论文发表得多,影响较大,编辑第三版教育教学论文,是最合适不过的不二人选,又由于牛缺草同时又发表文学作品,所以最后分工:
      荣卫东负责第三版的教育教学论文,栏目名称是“红烛”;
      牛缺草负责第四版的文学艺术,栏目名称是“百草园”。
      杨啸天夸赞荣卫东的“红烛”、牛缺草的“百草园”两个栏目名字起得好,很有文学味。
      红烛,火红的蜡烛,形象生动,象征意义非常清楚,一看就想起闻一多先生的第一部诗作《红烛》。
      百草园呢,更贴切,很有校园特点,一看就想起鲁迅先生的发自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童趣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34章 树根的命运[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