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小,资金运行质量差,已不具备救活企业的特有功能。
在企业经营机制中,产权关系不明晰,经营机制呆板,职工主人翁意识淡薄,不通过改制就无法注入新的活力。
1997年初,县委、县政府立足这些实际,因地制宜,选择以产权改革为重点,
以盘活存量资产、加速资产重组为目的,
以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改革,
坚持“能卖不股、能股不租、能租不包、以卖为主”的改制原则,
支持个体大户购买、租赁、承包,兼并国有、集体企业和相互入股、参股经营。
在具体操作中,搞好改制试点。
在县第一水泥厂改组成股份合作制企业,以及县银花集团核心企业县棉麻公司改组为有限责任公司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县改制工作领导班子把住资产评估、界定产权,企业资产出售底价,
企业改制实行方案审批,
建立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选举等几道关口,
在全县上下进行全面企业改制工作。
到1997年10月底,全县企业改制到位的达三百五十三户,
占全县乡及乡以上工商企业五百二十九户的百分之六十六点七;
所有改制企业都收到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这些事情,今天说来轻轻松松,在当时可是紧紧张张的。
公正者说,包正这是在改革的深水区打破坚冰“吃螃蟹”;
反对者说,包正在美国学习几年,被资本家“洗脑”了;
作为县委、县政府一班人的“班长”包正被批走资本主义道路……
包正写作的刊登在《沂北日报》的1997年《元旦献辞》中提到——
“要把个体、私营、民营企业壮大为市场主体;把国有、集体企业改造为市场主体。”
第二天,报纸被贴到县政府大门口,鲜红的墨水圈出几段,旁边写着:“包正想走资本主义道路”。
随着包括全县工商企业改制在内的各项改革深入,有部分被绳之以法的同伙以及失去既得利益者对包正恨之入骨——
有人从《沂北日报》上剪下包正的照片贴在县政府大院的墙上,并配之以“永垂不朽”四个大字……
值得庆幸的是,1997年秋天,党的十五大否定把国有经济比重大小同社会主义性质的强弱直接联系起来。
明确肯定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至少一百年不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在世纪之交,一个以混合所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轮廓开始显现在人们的面前。
据此,代表大会根据“三个有利于”的原则,调整和完善国民经济的所有制结构,建立今后长时期的基本经济制度。
调整包括三项主要内容——
第一,缩小国有经济的范围,国有资本要从不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领域退出;
第二,寻找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多种公有制实现形式,发展多种形式的公有制;
第三,明确宣布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的发展。
第165章 包正吃螃蟹[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