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缺草思索着,《“小江北”饮誉大上海》一稿记叙的是沂北青年仲伟超从沪上旧货堆里“淘”出名堂的事迹。
如果说“淘”,这篇稿子便是自己从时代潮流中“淘”出的新闻……
牛缺草是个“小人物”,因为他写新闻有“精品意识”和“得奖意识”,所以考虑的,又都是“大人物”考虑的“大问题”。
例如,伟大的“五四运动”至今已整整八十周年了。“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处在世纪之交,“青年运动的方向”在哪里?这是他经常思索的问题。
今年春节以后,在上海打工的沂北青年耿银才,打电话向牛缺草提供了仲伟超的先进事迹,使牛缺草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来了:今日的青年就应该像仲伟超这样积极进取、诚实做人,在所从事的工作中“淘”出名堂。
于是,在小耿向牛缺草详细介绍仲伟超的情况后,牛缺草又要求他把相关材料邮寄来。
在邮寄来的材料中,原件、复印、手写等都有,其中在报刊上刊登的都是一、二百字的“一件小事”。
在熟悉这些材料的基础上,牛缺草又前往上海实地采访,数次到旧货市场“淘”感觉,才写成这篇稿子。
稿件传出不久,《新花日报》在显著位置刊出,并获得读者好评,获得中宣部点赞。
牛缺草在心里说,把作品内容的“个性”融入时代潮流的“共性”,让“共性”通过“个性”来显示,是新闻工作“把握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也是牛缺草写作《“小江北”饮誉大上海》的点滴体会。
“把握主旋律”,就要学习、思索,懂得什么是“主旋律”,并融会贯通。
“打好主动仗”,就应当想到凡是“领导部署”和“红头文件”明确规定的要写,没有明确反对的也可以写。
看准了的,无论是记者,还是通讯员,或是一般的撰稿人,都应该“主动”去写,因为大家有这个权利、有这个义务。
当然,对这个问题,牛缺草有一个认识过程。
作为县委宣传部的新闻科长,牛缺草认为县里工作刮什么“风”,在新闻作品中起什么“浪”就可以了。
被动应付多,主动出击少。
近年来,牛缺草以《人民日报》《新花日报》等党报作为“老师”,站在“老师”的角度看全国、观全省、思全县。
站在全国、全省的角度去审视、去写作一县之事。
使作品连续两次荣获省报纸新闻一等奖,一次荣获省首届新闻奖,一次荣获全国地市级新闻作品二等奖;
使个人荣获《新花日报》“十佳通讯员”称号和市政府劳动模范称号……
牛缺草的思维更活跃了,在心里说,当然,“锅不热,饼不靠。”要做时代的“弄潮儿”,必须真正“识水性”。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浪花,不见汹涌澎湃的大潮,肯定写不好新闻,甚至会出现严重问题。
以《“小江北”饮誉大上海》一稿来说,牛缺草是在掌握了大量素材后,才正式决定在作品中体现当前的时代潮流的,即体现当代青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积极进取、诚实做人、在所从事的工作中“淘”出名堂的时代特征。
在写作过程中,牛缺草抓住仲伟超的事迹特点,选取生动的骨干事例,体现主人公诚实经商、拾金不昧、回报社会的三方面特点,也就是说精心“描绘”好体现“森林”“汹涌澎湃大潮”的“树木”和“浪花”……
&nbs
第262章 潮流淘新闻[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