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振国话中的典故出自《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
《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他作为颜儒传人,如果不解此典,必定会让人看轻三分。
他心中一转,此典便浮现于脑海中。
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逃难,到了齐国,齐桓公给他娶了个妻子姜氏,还给了他二十辆车和相应数量的马匹。
重耳呆在齐国六年,对这种生活很满足,根本忘记了回晋复国为君的理想。
齐桓公去世后,众公子争权夺位,齐国陷入内乱之中。齐孝公嗣位后,诸侯大多与齐不和睦。
跟随在重耳身边的狐偃、赵衰等人认为不应这样呆下去了,想离开齐国到别的地方去,便在桑树底下商量这件事。
恰好有个养蚕的女奴正在那株桑树上,偷听到了两人的对话,回去把听到的话报告了重耳的妻子姜氏。
姜氏得到消息,马上把女奴杀了,并对重耳说:“你是不是有远行四方的打算?偷听到这件事的人,我已经把她杀了。”
重耳莫名其妙,说道:“没有这回事。”
姜氏说:“你走吧!贪恋享受和安于现状,会毁了你的功名和前途的。”
但是,重耳却不肯走。
姜氏便与狐偃商量,用酒把重耳灌醉,然后偷偷拉着他出了齐国。
重耳酒醒之后,勃然大怒,拿起戈就去追击狐偃。
重温典故,颜墨便明白了赵振国用此典来说自己的意思。
他言下之意就是说颜墨学习姜氏瞒过大家的耳目,并不是正道,等别人醒过神来,找到破绽,一定会与他算账。
这话确实相当严厉,隐隐中还指责颜墨不诚实,装神弄鬼,瞒天过海,最后定会落到被人追打的境地。
颜墨神色不惊,微笑道:“赵叔叔,您误会了,此非晋公子重耳之旧戏,实乃齐景公色惑鲁定公之计也,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天下太平!”
他这话也是有典故的,说的仍然是春秋战国时的旧事。
春秋时,齐国与鲁国是邻邦,两国会盟夹谷,齐景公想占鲁定公的便宜,结果被当时鲁国的大司寇孔子识破阴谋,不但没占到便宜,反被孔子奚落了一顿。
当时,齐国贤相晏子也已去世,而鲁国在孔子一众贤臣的辅佐下,欣欣向荣,好学知礼,路不拾遗。齐景公为此深感抑郁不安,忧心忡忡。
齐国大夫黎弥便给景公献计道:“鲁国民富国安,久无战事,鲁定公一向爱好女色,我们献一批美女和良马给他,他耽于淫乐游玩,就会怠慢国事,而孔子等贤臣肯定忍受不了鲁定公的行为,一定会离开鲁国。”
齐景公觉得此计甚妙,于是采纳了他的建议,派他从国内精选八十位美女,又教授美女们以歌舞取悦于人的妩媚伎俩。
果然,齐国美女一到鲁国国都,便引起了很大的轰动,鲁国宰相季桓子也被美女们迷得神魂颠倒。
齐国使者将美女敬献给鲁定公,鲁定公又把其中的三十位美女赏给了季桓子。自此,鲁国的决策者们沆瀣一气,日夜沉湎于酒色中,一概不理朝政。
孔子的学生子路对此极为不满,愤怒地对孔子说:“鲁君已无可救药,鲁国已不可留,我们走吧。”
孔子说:“国家的郊祭就要到了,定公如果连郊祭都忘了的话,我们再走。”
结果郊祭这天,鲁定公虽然去了,却只是草草走了个过场,又匆匆回去同美女们享乐去了,根本没按照规定送祭肉给高级官员们。
孔子没收到应得的祭肉,就知道季桓子和鲁定公压根不想再恢复周礼了,鲁国也无法再用礼乐精神来治理了。
孔子忍无可忍,便带着弟子们愤然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去了。
由此,齐国用美女釜底抽薪的计谋成功,鲁国蒸蒸日上的国势也不得不戛然而止。
颜墨用此典故,说明自己刚才的做法并不是欺人耳目,瞒骗一时,而是从根本上消除了引起两人产生矛盾的基础或依靠物(那个礼盒)。
赵振国自然也是听出了颜墨话中的典故,心中非常震惊。
一件事,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自然会有不同的解读。
颜墨刚才的做法,是欺人耳目、瞒骗一时,还是抽薪止沸、剪草除根,自然得看他是不是真的将礼盒藏好了,让人抓不到破绽!
赵振国对颜墨道:“你站起来,退后三步!”
颜墨面带微笑,镇定自若,干脆利落的站起身来,退后三步。
赵振国便对颜墨座位周围进行查看,明晃晃的日光灯下,他双眼扫来扫去,根本没有找到预料中礼盒的影子。
这一下,他不由得服气了,颜墨这一局赢得漂亮,不但展示了处变不惊,驾驭情绪的能力,还小露了一手自己的多才多艺!
“哈哈哈,好!这件事我就不与你计较了!”赵振国目的达到,霁颜开怀,趁势下了台阶。
两人交手这一局,互为测试,意会于心,颜墨内心也对赵振国非常欣赏,顺势也笑道:“赵院长大人大量,如此学生也就放心了!”
此话一说,赵振国双眼一亮,沉声道:“此话当真?”
第七百四十八章 再度考察,意会于心[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