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晋国公回来的较为仓促,也并没有随宫里的内侍一起回来,所以朝廷事先也并不知道晋国公会在何时回来。
也因此,
敕封大典也都还没有准备。
毕竟按照章程,晋国公从信都启程的时候,便会有人快马返回洛阳报信,然后朝廷才会提前准备。
当朝廷得知晋国公会到洛阳后,几乎都傻眼了。
这受封的仪式,也到底是简略了一些。
其实朝堂上负责此事的臣子也不想简略,但无奈准备的时间也就这一两日,但为了讨好新晋的国公爷,
负责此事的大臣不可谓不用心。
上万洛阳守军在城外列阵,为他们的国公爷抽刀欢呼,这场面,已经足够恢弘大气。
更何况,
在外围,在城内,还有很多看热闹的百姓、商贩走卒、城防司的兵马簇拥在一起。
这样的气氛,
其实才最能够凝聚大汉百姓的心气儿。
一个实力强横的,且爱民如子的国公,国之柱石,对于天下来说,这便是底气。
这样的场面,倒是羡煞了不少下野的朝堂旧臣。
就是在灵帝时,
这大汉也从未有现在这样的气象。
就是站在宫墙上的天子刘协,心里也是酸溜溜的,若让他来选,
你看他是想要这冷冷清清的皇宫,有名无实的皇位,
还是想要在城楼上,感受这原汁原味的金戈铁马。
相较于朝堂上的那些手无缚鸡之力且各怀鬼胎的朝臣,他更想要这些对他绝对忠诚的将士。
对于刘协而言,他的心里,其实是极度缺乏安全感的。
从小,几乎都是受制于人。
特别是董卓,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
大汉,
国祚四百余年。
虽说近几十年里,日渐衰落,但大汉的军人,骨子里还是很纯粹的。
自当年冠军侯封狼居胥后,
这大汉的风,
也就扬起来了。
而当下,
张昊手里的数十万大军,马刀、铁蹄、强弩、以及那一面面整齐排列招展着的黑纹交龙旗。
才是这世上,
最为强横的傲骨。
你要说他张昊根不正苗不红,
可以,
但你不得不承认,
细数这天下群豪,又有谁能够与其并肩,与其匹敌。
当年强如董卓、袁绍、袁术、吕布之流,还不是死在了张昊的手中。
现如今。
幽州的公孙瓒和曹操,在北方把动静闹得那般大,准备了那么久,不也得依靠鲜卑人和乌桓人才能堪堪抵挡住张昊军的北伐么。
尽管如此,
你问问公孙瓒和曹操,
他们敢挥师南下么?
他们能突破北伐三路大军的围堵南下么?
再说南边,
孙策周瑜在扬州那般嚣张,刘表和刘备在荆州厉兵秣马,
你问问他们,
敢轻易北上么?
总有些文人墨客,对张昊口诛笔伐,
说什么德不配位,说什么黄巾出身,说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
说白了,
他们也就只能用这些来说事儿。
可这两年,为什么说的人越来越少,因为听的人,捧的人越来越少了。
以前大家食不果腹,忍饥挨饿的时候,大家还愿意听一听,发泄一下怨念和情绪。
可慢慢的,大家的日子都开始好过了,
吃饭能吃饱了,住的地方也不漏雨不漏风了,大家的生活有了希望,谁还有那个闲心去听你在那叽叽歪歪的。
第一百四十四章 敕封大典[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