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军分三路继续深入大明腹地,一路由涞水攻易州,一路由新城攻雄县,一路由定兴攻安肃,兵锋锐甚,势不可挡。
前线不断传来丢城失地的消息,崇祯既恼怒又无奈,无论他心中是否抱有“求和”的幻想,这样任由清军在京畿肆虐,如入无人之境,他作为帝王,颜面扫地。不有将怨气发到卢象升身上,“这个卢象升,一点用处没有,太负朕意。”
崇祯很想找个人代替卢象升总督天下勤王兵马,但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人,思来想去觉着洪承畴、孙传庭比较合适,但是二人在援京路上,还不能替代。
崇祯坐在龙椅上,看着御案上堆积如山的奏疏,随手翻了翻,有报告灾荒的奏疏,充满了“赤地千里”、“人烟断绝”、“易子而食”等触目惊心的字句,有的奏疏报告“流贼”、“土寇”骚乱、兵燹的惨像;有的奏疏报告清军肆虐,某某州县城破,焚掠如何惨重,某些地方官望风而逃,某些地方官城破殉难等等。
诸如此类的文书每天都有一大堆,他每天必须看,又实在不愿看、不敢看,有时惨重恨不得一脚将御案踢翻。南方剿贼好不容易传来喜讯,没高兴几天,鞑虏就来了,崇祯的头发又白了些。
崇祯发现一封奏疏单独放在一旁,打开一看是杨易的奏疏,奏疏里提到老君山歼贼三万,刘国能投诚云云。终于有一件好消息,崇祯苦笑不已,就这一瞬间崇祯产生让杨易总督天下勤王兵马的念头,旋即又摇摇头,自我否决,杨易太年轻了,资历远远不够,任副手可以,做总督不行。
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拿着一份文书过来,“启奏皇爷,大学士刘宇亮的奏本,恳求万岁爷派他去督察诸镇援兵。”
崇祯面露喜色,在王公大臣们都避之不及的时候,有大臣主动请缨,看来朝廷还是有忠臣啊!崇祯打开奏本,奏本里的语言慷慨激昂,充满忠君爱国的激情,看得崇祯热血沸腾。
崇祯眼里闪烁着泪花,患难见真情、国难知忠臣啊!崇祯果断道,“拟旨,派刘宇亮总督天下勤王兵马,着卢象升来京听勘!”
王承恩心中一跳,这刘宇亮能打仗么?但是他不敢说不字,只好按照崇祯的吩咐拟旨。诏书曰,“……大学士刘宇亮疏请督师,情词慷慨,殊堪嘉慰。着其赴保定军前,总督诸镇,相机进剿,驱除鞑虏,以安邦国……卢象升畏敌不前,实堪痛恨,着其夺去各职,来京听勘。钦此!”
就是以刘宇亮取代卢象升任总督。
刘宇亮是文臣,崇祯不求刘宇亮能够冲锋陷阵,但愿他能以辅臣之威望能令士气大振,诸将不再畏缩不前,各州县不至于望风瓦解,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就能令崇祯满意了。任用刘宇亮做督臣,更大的原因是对卢象升的不满意。
就在崇祯以为刘宇亮能带来一丝亮色时,刘宇亮的谢恩疏来了。疏中,刘宇亮再三谢恩之后,说自己请求代皇上督察诸军、鼓舞士气,督促作战,而不是接替卢象升总督诸军。崇祯这才恍然大悟,“督察诸军”和“总督诸军”是不同的,刘宇亮请求督察诸军而不是总督诸军。
老家伙,崇祯暗骂一句,这家伙想立功又害怕直接带兵作战。
在咨询杨嗣昌的意见后,崇祯再次下诏,派辅臣刘宇亮督察诸军,同时严厉责备卢象升畏敌不前,辜负国恩,免去兵部尚书衔,降为兵部侍郎,继续总督诸军,以观后效。
第462章信得过你![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