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多年前,繁阳曾遭遇一次百年难遇的旱灾。两个多月未下滴雨,护城河水没不过脚踝,城外的土地寸寸干裂,百姓多次祈雨不得,都城上下陷入死一般的枯竭之中。
一日,城中忽遍传一消息:北城郊的静云寺请得一得道高僧,将于次日午时施坛祈雨。众人并不抱什么希望,但还是纷纷跑去观看。
次日午时,只见一慈眉善目的老和尚登上祈雨坛,步履矫健,神态从容。他在高坛上坐下,闭目诵经。众人静待半个多时辰,可明晃晃的太阳依旧炙热,没有一丝风声。就在人群开始骚动之时,坛上的老和尚站了起来,转身往坛下走。而同一时间,天地间忽然刮起一阵狂风,密层层的乌云转眼遮盖了天。随着老和尚的身影消失在祈雨坛周围,期待已久而出人意料的大雨倾泻而下,一场滂沱洗尽枯涸与死寂。
这场雨下活了京城,下响了静云寺。
人人皆知静云寺有一祈得甘霖的高僧慧远,人人皆在津津乐道那日祈雨的情形。
此后一年,繁阳城又开始闹瘟疫。突如其来的瘟疫迅猛霸道,全繁阳的太医、名医苦死解救之法不可得。城中人人慌乱,更有流言称当今圣上无德,引得上天降罪,才使得京城灾难连连。
当此之时,又是静云寺言称已配出治好疫病之药,全寺僧人服药后已然痊愈。当静云寺一干僧人出现在城内外,穿梭于疫病患者之间而面色如常时,众人叹服,纷纷喝下僧人所赠之药。
数日后,瘟疫得到抑制,半月后,这场瘟疫已经彻底被消除。百姓们欢呼雀跃之时,才知道,原来此药是慧远大师不眠不休几个日夜配制而成,此后因无法保证此药安全可行,慧远大师故意染上疫病,以身试药。瘟疫已除,而慧远大师却因为数日劳废心神并染上疫病,耗尽心力,在瘟疫退去的时候圆寂了。
百姓们为大师的舍身痛惜不已,自发筹款为其塑了像,放在静云寺供奉香火。帝上感念大师的仁心圣德,亲往静云寺烧香,并为静云寺修缮寺院,为众佛像重塑金身。自此,静云寺名扬千里,堪称国寺。
朝代更迭,并没有影响到这座佛寺的晨钟暮鼓,当朝开国武帝为安抚民心,还特意追封慧远大师为国师。时至今日,静云寺的住持正是慧远大师第六代亲传弟子明济。
“三小姐,四小姐,静云寺到了。”马车外传来一婆子的通报声。
云锦月睁开眼,眼底清澈明净,哪里是刚睡醒的模样。她看了眼一侧睡眼迷蒙尚未完全清醒的云锦兰,红唇轻启,“知道了。”
“四妹妹,我们下去吧。”
听雨掀开车帘,早有小厮放了凳子在马车外,她率先跳下马车,等着扶云锦月下车。
雪后的天地分外静寂,偶然一团白雪从枝头滑下,发出簌簌的响声。金色的阳光穿过枝梢间的白雪,投射在静云寺的牌匾上,流潋出一片灿灿金光。
虽然是大雪初霁,但静云寺门前的积雪早已被扫干净,正静静等候香客的到来。
云锦月挽着母亲的手,一行人拾级而上走进静云寺。幽幽檀香、低低佛音,看着眼前庄严端正的通灵宝殿,云锦月微微颔首,眉目柔和。重活一世,她对神灵怀着虔诚的敬意。
“阿弥陀佛,老衲有礼了。”
云锦月抬头,便见一个僧人迎上前来,眉目和善,眼神清明,正是静云寺的住持明济大师。
“方丈多礼。只因近日家中婆婆久卧病榻,故来静云寺烧柱香为婆母祈福。”董雨落回了一礼,说明来意。
“两位夫人和小姐们有心了。老夫人的病情定然会很快好转。”明济大师点点头,目光转向云锦月,“多年不见,三小姐长高不少,身体也强健不少。”
“还要多谢方丈的佛珠。”云锦月弯腰行了一礼,脸上露出真诚的笑容。
五年前,她病体痊愈,却夜夜被前世噩梦困扰不得安眠。她爹知道后,亲至静云寺向明济大师求回一串安神佛珠。神的是,带上这佛珠后,云锦月果然鲜少再做噩梦。之后,她在家人陪伴下到静云寺向明济大师道谢。
她一直记得,自己第一次看到明济大师时,那双清明的眼睛柔和而有光芒,仿佛能探测进她的心底。
“上天有好生之德。”明济捻动手中的佛珠,说了句和五年前一样的话。
在通灵宝殿上完香,又听明济大师讲了一段佛经,时间已至晌午。
“听闻静云寺的斋饭味道甚好,大嫂,不如我们用完斋饭再回去吧?”宋琴荷拉过董雨落的手,笑道。
“也好。”
“几位施主这边请。”
一行人出了殿门,却见一个婆子匆忙走上前来,在宋琴荷耳边低语一番。宋氏的眉头皱了起来。
“大嫂,看来这斋饭我是吃不成了。”宋氏略带歉意地看向董氏,言语模糊,“二房出了点事情,我要马上回去处理。”
“既然如此,那就一起回去吧,斋饭有机会再来吃。”只是一顿斋饭,总比不得府中事情重要。
“不行!”一听此言,宋氏连忙拒绝,意识到自己语气不对,又补充了一句,“大嫂,我的意思是,只是二房的一点小事,我回去处理一下就好了。而且我们为婆婆誊抄的经文还没有烧呢,还得麻烦大嫂帮忙……”
“如此,那弟妹回去一路小心。”
&n
第五章[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