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云默默地点上一根烟,思考起了人生。在他看来。
论消极和积极的人生观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处世态度。因为人生观念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处世态度也往往大相径庭,生活中充满着悲欢离合,并此引发我们的喜怒哀乐。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会因事事如意而情绪高涨;
当我们处于逆境时,又往往因困难重重而情绪低落,我们的心总是随着环境的转变而起起落落,时而悲观,时而乐观,这样就产生了消极和积极的心态何谓消极?何谓积极?消极和积极是我们对某件事表现出的态度。
当我们对其发生兴趣或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时,就乐于主动参与,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反之,则会有意识地回避、抵抗,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尽管我们的孩子的天性都是贪玩的,但在对待学习的问题上,却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有的孩子觉得读书无用,在这样的观念指导下,对学习难以产生兴趣,因此以消极的态度应付了事。而那些从小好学的孩子,因为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督促,自己就会努力对待。
而我们在工作和处世中也会面临类似的问题。
同样的事情,落实到不同的人身上,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也会各不相同。“积极思考”的人会选择语言。他们不会使用妨碍自己成长的消极语言(如果、做不到、不可能等),他们从自己的脑海中把那种语言完全清除了出去。消极的语言证明你怀有消极的思想,不会对你产生好的影响,因此在积极思维中最重要的是不使用消极的语言。最好是能忘掉那些会引发失败的语言。能够积极思考的人,就能以完全不同的姿态面对问题,会以信念、希望与乐天主义的坚强思想处理事务。如果他的精神是积极进取的,那么围绕他的世界也会积极行动。根据“物以类聚”的法则,积极的结果必然会来到积极思维者的身边。同时这也是心理的法则,人生就是这样运转的。年轻时就培养积极思维,活用积极思维的人实在是很幸运的。
不过,不论年龄,谁都可以学习和活用积极思维,获得良好的结果。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采取的是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他为了恢复“周礼”,为了推行“仁、义、礼、智、信”的政治主张,几乎一生都在周游列国。在他游历期间,遇到很多挫折,包括隐士们的冷嘲热讽,但他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立场,仍“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实施治国平天下的志愿。在理想无法实现时,亦不轻言放弃,转而在学生中推行自己的主张,提出“学而优则仕”的读书观念,读书进而仕途,进而治国平天下。
与孔子的积极入世相反,历史上还有许多消极避世的隐士,他们无法接受现实社会的污浊
第32章 李秋云的哲理思考[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