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214章 一念之间[2/2页]

问剑天涯 乾为天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却不知这静强求不得。”
      雁凌峰又走近数步,见这僧人身着灰色僧袍,无论开口闭口,双眸始终未曾睁开,任华灯重彩飞湍瀑流般倾泻而下,射在他身上却如青灯映古佛,流光至此也凝固下来;依面相来看,这僧者不过而立上下,却由衷而发一股“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的风范,令人叹为观止。
      雁凌峰的目光不敢多作逗留,只怕稍有亵渎,转而看向那年轻公子,见他面向稚嫩,比自己还要小上一二岁,暗色皮肤毫不掩盖五官端正,反而显得英气勃发,器宇轩昂,说起话来皓齿瓠犀,丹唇如染,睁开眼来星眸灿灿,牛斗点漆,浩气油然而生。
      纵使围观者已达十余人之多,这两人依旧谈吐自若,不露半分憎恶、惶恐之情,只是那年轻公子因无法静心入定,稍显得局促不安,然而在那僧者眼中,周遭喧哗之声仿佛成了高山流水,丝竹管弦、鸢琴鹿箫皆从中来,方内之人自然无从感怀。
      年轻公子又说道:“大师,弟子慧根短浅,尘缘太重,无法领会教诲,这‘定静二字若不强求,我当真无法做到,还请大师赐教,只要能让弟子入此境界,感激不尽!”
      僧人徐徐睁开双眼,明眸如灯,盯着他说道:“你能在此坐禅三个时辰,无论行人多少,昼夜更迭,灯火明暗,议论有无,皆能不嗔不怒,不乱不燥,这已是境界,何必再有所强求?须知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施主若再强求,这三个时辰便算徒然了。”
      年轻公子心有所悟,道:“大师昨日赐弟子一个‘静字,弟子一路感怀,略有所悟。古书中常写‘静,吕不韦说‘静乃明几,弟子本想向大师请教这心静入定的法门,做到万事明晓是非,如今听了教诲,当真惭愧。”
      灰衣僧人微微点头,好似了然于心,却笑而不语。年轻公子接着说道:“弟子略读佛经,知小乘佛法有舍弃贪嗔痴、勤修戒定慧之理,素来崇仰‘清和肃穆,莫不静畅八字,如今看来,一心求索这个静字,反而是尘心未定。禅门六祖曾有诗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弟子曾几何时不明深意,如今却已明白,宁妄求四大皆空,却不如自然而然。”
      那僧人念了声佛号,颔首道:“心中有尘,尘是本心;心本无尘,尘在何处?人生在世如处荆棘,谁也不能免于俗流,何况自古以来,真正心静无尘者,又有几人。施主能悟出其中道理,仿佛懂了五六分真意,三四分恍惚,足见已是颇具慧根。”
      他说时站起身,目光从年轻公子身上移开,神色悠然看向远处,视野内仿佛再无众生之相,道:“古有妄人分佛法为大小乘,以其大乘六度为尊,小乘三戒为野,实则不然。两宗本无高下,施主若修行佛法,切莫纠结于此。菩提是树非树,明镜是台非台,心若到,佛自知。”说话间信步穿过人群,朝西南方下去。
      围观者多是这集镇上的老户,见这一僧一俗从午后便在此处相对静坐,任昼夜变更,人声嘈杂,两人始终不为外物所动,直至雁凌峰闻声赶来时,已足足坐了三个时辰有余。此刻那高僧虽已远去,可慧语如珠,禅机似玉,余音依旧不绝于耳。
      雁凌峰听二人打禅机,虽只寥寥数语,却觉回味无穷,此刻见那僧人走远,不禁心下怅然,想起前几日看的《金刚经》中还有许多未解之处,正要动身追逐;然而转念想起那僧人方才所说:“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一时如醍醐灌顶,默默叨念:“菩提是树非树,明镜是台非台,心到佛自知!定是我贪嗔痴之念过重,不然菩提树上、明镜台中,何以染上这许多烦恼!”想到此处豁然开朗,抬头再去寻那位高僧,早已全无踪迹。
      围观众人在议论声中徐徐散去,只有雁凌峰、许灵驻足未动。海外岛中建有多处禅堂佛院,独孤家也有多人皈依佛门,许灵天性善良,慧根深厚,听了那灰衣僧人的话,感慨良多;转眼见雁凌峰神情木讷,急忙说道:“哥哥,那位大师已走远了,你不用急,他的话我都记下了。”

第214章 一念之间[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