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韩煜和周昊跟随于剑军来到了南浦,朱平林和张功?在郡王府接见了他们。
      “韩知县,你为何不赞同本王的做法,不让税收收归羊渠府统一支出?你这是反对本王吗?”
      韩煜坚持自己的想法,他说道:“朝廷自有朝廷制度,殿下不按朝廷制度行事,这天下能不乱吗?”
      “胡说!你这迂腐,天下大乱已久,怎么能怪到殿下身上?我问你,除了殿下,你看近年能挡住李自成张献忠流贼大军的,还有哪位?”张功?听这话就生气了,又是拘泥于朝廷制度的。藩王掌兵就是第一个违反了制度,崇祯还不是应允了。若不是如此,这南浦早就被张献忠荼毒了。
      此时周昊在一旁言道:“殿下,张将军,容听下官一言可否?”
      朱平林把头微微一抬示意道:“你说。”
      “韩知县恪守朝廷制度,是因祖上皆食君之禄,他理当行忠君之事。请殿下和张将军勿要责怪于他。”
      “哦?韩知县祖上何人?”朱平林有点兴趣了,难道此人虽然只是小小知县,却是官宦世家子弟?
      原来韩煜高祖父韩?つ顺苫????辏ü??486年)举人,此后包括韩煜在内的五代人中,共有二十六人取得功名,其中进士一人、举人十一人。
      韩煜祖父韩鸣凤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也考中举人,后来任高邮州知州,关心民间疾苦,夜以继日地处理政务,廉洁奉公。在调任沅州知州时,高邮百姓攀泣积道相送,并在高邮官署刻嘉政碑,为他歌功颂德。
      在沅州知州任上,韩鸣凤继续施行德政,发仓赈灾民,关心守戍军士,狠刹克扣之风等。后因身体原因,弃官还乡,沅州百姓刻《芷水贻思》《沅州政略》等碑文怀念他。
      韩鸣凤去世后,被追赠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学士,这对于一个举人出身的官员来说已是莫大的荣誉。
      韩煜父亲韩日缵,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考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官至礼部尚书。他以文章、气节、事功著称,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韩日缵积劳成疾去世,被追赠为太子太保,谥号“文恪”。
      明末大儒黄道周、名将洪承畴是韩日缵的学生,著名的东林党人黄尊素也视韩日缵为“座上师”,这黄尊素就是黄宗羲的父亲。
      韩煜是韩日缵次子,原本名为韩宗?,后改名为韩煜。有了比较厉害的家世背景,韩煜在人到中年时却只身为一名偏远小县的知县,除了他父亲去世多年的原因以外,也跟他的官场处事行为有关。
      他太过于秉行原则,不懂得灵活变通,所以最后得罪了不少同僚,升迁遥遥无期不说,还被“发配”到偏远小县来。
      如果此时换其他人,早就抱住朱平林的大腿了,他不但不迎合,还要依据制度跟朱平林作对。
      朱平林也很是无语,但是遇到这样的顽固分子,却偏偏激起了自己的好胜心理。你不是要恪守朝廷制度吗?我就要把你留在身边,看看这乱世到底是制度管用,还是变通更管用。
      再说你韩煜名义上的师兄黄尊素,其子黄宗羲后来提出的“天下为

第69章 入流[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