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3章 变化,常氏再产子[1/2页]

大明之明武帝实录 狐逍遥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自朱元璋下旨让皇太孙担任户部尚书一职,已经过去一年了。
      起初朝野上下和民间对此议论纷纷,一个三岁的稚子就算再聪明,又怎么能担任户部尚书,这不是在拿国家大事开玩笑吗?
      原来的户部尚书沈立本降为副手就更离谱了。
      虽然说朝野上下都知道皇太孙刚出生就有了医仙的名号,皇帝和太子为了稳固皇长孙的地位,提升大夫的地位也就罢了。
      毕竟谁还没有个头疼脑热的时候,大夫的社会地位本来也不是很低,毕竟能当大夫首先就需要识字,大夫肚子里也算有点墨水,也算是自己人。
      历朝历代也有太医令这个官职,老朱父子不过是把它更完善了一些,大夫必须要从医馆里毕业,出来的大夫最起码是经过系统学习和培训的。
      这也算是个好事,最起码以后的大夫更加专业了,从医馆毕业的治个普通的小病肯定是不成问题的。
      而且皇帝为了让朝野上下对此事不抗拒,还下了一道旨意,官员及官员家属看病可以优先和部分减免,当然减免是和你的官职挂钩的,官职越高,减的越多。
      这让朝野上下的官员直呼老天开眼啊,要知道洪武一朝的官员可不好当啊。
      首先是休假这件事,洪武朝的官员没有过劳死都算他们命大。
      做五休二,朝九晚五,这是当今人们的作息习惯。毕竟人又不是机器,能全年无休的干活。
      要知道人是血肉之躯,总要有休息的时间,再一个谁家没有一些家务事要处理,忙几天休息一下也是人之常情。然而对于这样的人之常情,朱元璋照样是直接忽视。
      在明朝之前,不管是哪个朝代,都会给官员们适当的休息时间
      但是明朝就与众不同了,开国之初,官员们对休假这件事那可是积极进言。
      有人说可以实行汉朝的先例,做五休一。
      有人说做五休一太懒散了,还是按照隋唐时期先例,做十天休息一天,春节过年,以及冬至中秋端午节什么的,一年也能休息三几十几天,也算是公休假期。
      这两个方案报到老朱那里,这位一看就恼了,拿前朝说事,你有本事咋不叫这些已经死了几百年的老家伙们起来给我朱元璋论论理?当朝廷是福利院吗?再者说来,这江山是俺朱元璋家的,凭什么叫你们来享福?想在我的眼皮下贪图享受,没门!
      于是一声令下,全年只在春节冬至这两天休息。当然了,还有朱元璋过生日这一天,大臣能够沾沾天子的光,歇一天。除此之外,再无休息的日子。
      得,你是老大听你的,洪武年间的官员就休息一事已经打住不再商量。
      再就是官员的业绩了。
      对官员的业绩朱元璋也是从严考核,指办的任务必须要按时完成,还要保质保量。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不问过程只要结果,而且结果一定要好结果。
      尽管那个时候,朱元璋并不知道绩效工资这档子事,但是尽快办理就是节约时间,节约时间就是节约工钱,这一点朱元璋心若明镜。
      在提高工作效率方面,朱元璋在朝廷里率先做出表率。为了直接掌控朝政,原先的丞相一职被朱元璋废除,自己直接审阅批改奏章。
      应该说为了能够世代传承大明江山,朱元璋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比如朱元璋每天要审阅二百多份文件,还要下达各种指令,处理几百个事情,常常通宵达旦,夜以继日。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着这样的皇帝,底下的臣子有几个敢去偷懒的呢?果然在洪武年间,朝廷的办事效率低下的老毛病得以根治。
      当然这样的转变并不仅仅是朱元璋这个榜样所带来的的效应,也是来自于摄于朱元璋的酷政。当然这也带来洪武年间的朝政一股清流。
      只不过,要拿政通人和这个词来形容当时的洪武王朝确实有点过,政通倒是勉强说得过去,人和嘛也就不说了。
      每天三四点钟就要起来,至于早饭可是谁也不敢吃。因为早朝是不敢有任何的耽搁。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节奏要保持360天,这就十分难得。
      再就是治理贪腐官员了。
      洪武年间流传这一句话,每天上朝能活着回来就算是幸运了,因为皇帝的仪鸾司可不是摆设,洪武一朝,因为贪污被朱元璋杀的官员数不胜数。
      据史料显示,洪武年间一品大员的俸禄一千多石粮食,按照当时的粮价,折合人民币年薪为34万。这个数目看起来不少,可是能够享受这样待遇的却少之又少,大多是皇亲国戚这些人享此殊荣。而对于大批的基层干部,比如县令这一级的,俸禄就少得可怜,每年不到一百石粮食,折合为不到三万块。
      长期以来,在朱元璋的认知里,自己的家人之所以会活活饿死,归根结底就是官员们贪污了本应该给自己的口粮。
      尽管自己已经贵为皇帝,可朱元璋依旧没能从当时的思想状态转换回来,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是这个阶层的一哥。
      将对于前朝官员的仇恨,直接转移到自己的大臣身上,这就是朱元璋仇视苛刻各级官员的思想根源。因此上对于洪武年间的大臣贪腐,朱元璋直接零容忍。
      一开始还有个限度,贪污超过四十贯也就是两万块直接杀头。后来一看这种震慑力度不够,便取消了2万这个额度,只要是贪污,统统绞死!
      大概是为了警示后人,朱元璋对犯错误的贪官们处以极为严厉的惩治。所用的刑罚可谓是林林总总,五花八门,甚至于把罪犯剥皮风干做成标本挂在城墙上,极大地震慑了明朝的官吏。
      但是洪武朝代一过,明朝的贪腐之风立马死灰复燃,并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而实际上,导致后来大明朝覆灭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统治阶层的腐败所致。
      可想而知,能把官员及官员家属的医疗费减免了,这是件多么让人开心的事啊,虽然说这是为了给皇太孙稳固地位,但是也是因为皇太孙,皇帝才会给福利,这也算是承情了。
      可是皇帝你让一个三岁稚子做户部尚书,还让原来的户部尚书给他当副手这就过分了,要知道户部尚书这个官职可是好多人在盯着,按着老朱一年杀一批换一批官员的进度来说,说不定就轮到自己了,很多人都这样想着。
      但是谁承想皇帝直接让皇太孙当户部尚书,每天不用上朝也就罢了,还给配了个秘书,俸禄照发。
      虽说是皇太孙,但是还是有很多人愤愤不平,弹劾的奏章一篇篇的写,谨身殿内光弹劾此事的奏折都快堆成山了,老朱却不为所动,看都不看,直接让云英拿去烧了。
      直到皇太孙所写的数字,符号被公布出来。
      人们才恍然大悟,算术一道上的学究们更是惊为天人,直接跪在太子府门口求见皇太孙。
      对他们来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老朱刚听说此事时,本来想下旨申斥他们,让他们滚回家去,一群都有重孙的人,去向一个三岁稚子请教,丢不丢人,再说咱大孙写的东西那么一目了然,你们去了累着大孙怎么办。
      但是呢,主角不愧是主角。
      朱雄英热情接待了这群数学家,相谈甚欢,那群老学究对皇太孙的数学造诣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恨不得直接住在太子府,日日求教。
      这当然不行啊,于是朱雄英向老朱请旨,找一个场地,建一个数学研究会,专门研究数学。
      朱元璋没想到,他还没出马,大孙自己就解决了这件事。
      至于请旨,找地方建数学研究会,也是件好事。
      毕竟,那群老学究的面子在士林里可比自己要大得多,他们名下的门人故旧数量可不少,自己请不动他们,他们却抢着拜在大孙门下。
      那自己岂不是成他们师祖了,一想到这,老朱就笑出了声。
      洪武十一年十一月初九日
      这一天,怀上二胎的太子妃临盆了。
      朱元璋,朱标,马皇后,朱雄英都在房间外面等待。
      朱元璋和马皇后也在的原因是,太子妃要生产的时候让人通知太子,太子带着朱雄英进宫看爷爷奶奶去了,一听常氏将要生产,朱雄英吵着要回来,于是乎,大明最尊贵的几个人现在都在产房外面等待着。
      我的弟弟朱允?滓?隼戳寺穑?幌氲轿乙灿械艿芰耍??????沼诳梢蕴逖橐幌麓虻艿艿母芯趿恕
      不过,弟弟你的命运这辈子一定会改变。
      (史料上记载:
      朱允?咨?诤槲涫?荒辏?378年)十一月初九日,其母亦于当月薨逝,按《皇明祖训》“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次嫡子并庶子年十岁皆封郡王,授以镀金银册、银印”的规定,获封郡王。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十一月己卯,迎娶兵马指挥赵思礼之女为妻。
      建文元年(1399年),封吴王,建藩杭州,未就藩,靖难之役起。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入京师后,降封广泽王,同年九月十日,与怀恩王朱允?冶徽僦辆┲小J?辉率??眨?牖扯魍踔煸?冶恢扉σ圆荒芸锔ㄆ湫值淖锩?衔??耍??涝诎不辗镅簟
      永乐十五年(1417年),谷王朱?B诈称蜀府崇阳王朱悦?笪?敖ㄎ木?保?庠谀狈矗?煸?子谑潜┳洹D杲鋈??潘辍#
     &nb

第3章 变化,常氏再产子[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