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十三年正月末。
此时胡惟庸一案已经爆发了十几天了。
老朱已经在早朝上发了好几次脾气,因为他刚组建的锦衣卫查到了很多的东西。
胡惟庸爱权这事他知道,以前这种事也发生过,但他也只能生生闷气,毕竟是丞相,不可能因为这就换丞相吧。
可是老朱没想到,胡惟庸还敢欺上瞒下,把说他坏话的奏折全给拦下了。
不仅如此,他还收受贿赂,并且来者不拒,他还结党营私,还与元人勾结,企图造反。
那天胡惟庸邀请他去丞相府,就是准备造反。
前任丞相李善长也参与其中,再加上胡惟庸的门生故旧,二者加起来,很多的官员都脱不了干系。
勋贵当中的陆中亨和费聚也参与其中,为其收拢士兵。
他还让明州卫指挥使林贤出海招揽倭寇。
还派出元朝旧臣向元朝称臣。
虽然还没到约定的时间,这些事情还没有发生,但是这些事情都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胡惟庸想造反。
对于胡惟庸造反这事老朱表示呵呵一笑,毕竟书生造反三年不成,这句话老朱还是知道的,老朱表示他还能拿得动刀,自己的那些老弟兄也都还没死光。
但是有这么多人参与进去这是他没想到的,尤其是李善长和勋贵都参与了进去,还是两个侯爵。
这是老朱没想到的,权力就这么让人迷醉,这么多人都参与了进去,想推翻自己。
自己给他们的不够吗,不就是让他们起的早点,睡得晚点,干的多点,俸禄也没有亏待他们。
自己不也是这样一天天过的吗?
老朱有点不解,不过既然选择了造反,也就说明他做好了灭九族的准备,那就不要怪我了。
老朱如此想到,不过现在还是先去看看自己的好大孙今天学的怎么样。
皇城大本堂,这里是朱元璋的皇子皇孙学习的地方。
(大本堂是明初宫廷藏书处所之一,位于当时南京皇宫东部。关于大本堂设立的具体时间,应在洪武元年十一月,朱元璋建大本堂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延请名儒教授太子、亲王,因而,大本堂首先是用作为太子、诸王读书之所的。此外,朱元璋还“选民间之俊秀及公卿之嫡子,入堂中伴读”。
大本堂作为太子读书受教育的场所,其存在的时间并不很长。后来太子朱标读书改在文华堂。《明史》卷三十一《礼志》九“东宫出阁讲学仪”条下说“太祖命学士宋濂授太子、诸王经于大本堂,后于文华后殿”,卷七十三《职官》二“詹事府”也说:“洪武初,置大本堂,供太子、亲王读书。已而,太子居文华堂。”文华堂当是文华后殿之名。太子朱标迁至文华堂之后,诸亲王也从大本堂离开,回到各自府第读书。明廖道南《殿阁词林记》卷二十称:“国初置大本堂,取古今图书充其中,召四方名儒教皇太子、亲王.....其后,皇太子读书在文华殿,而亲王则出就所居府。”
大本堂不仅是太子、诸王读书学习之所,也是明太祖与臣下讨论国事的场所。他尝召宋谚“议五等封爵,召宿大本堂讨论达旦”。另外,明太祖常常亲临堂中,与东宫各官员商榷古今,评论文字。
既然是读书学习之所,大本堂当然应该有藏书。大本堂中的藏书来自当时宫中,亦即从宫中选取适合用作教导之书存贮其中,而非将宫中所有之书都移置其中。由于洪武元年宫中藏书不太多,移入大本堂的书也不可能太多。这些书主要包括一些经史类的典籍,据《馆阁类录》载:“(洪武二年夏四月)己已,命博士孔克仁授诸子经....上谕之曰....联诸子将有天下国家之责...教之之道,当以正心为本。心正则万事皆理矣。苟导之不以其正,为众欲所攻,其害不可胜言。卿等宜辅以实学,毋徒效文士记诵词章而已。”可见朱元璋对太子、诸王的读书范围是有限定的,主要为有益身心与国家统治的传统经书和史书。
事实也是如此,洪武元年,朱元璋曾问朱标最近与儒臣讲说经史何事,朱标回答说:“昨讲《汉书》七国叛汉事。”另外,《明史》载:“詹事统掌府、坊、局之政事,以辅导太子。凡人侍太子,与坊、局翰林官番直进讲《尚书》、《春秋》、《资治通鉴》、《大学衍义》、《贞观政要》诸书。”《明太祖实录》载:(洪武四年三月)庚子,上命皇太子观《元史》世祖时事,告之日:“世祖虽能立国,而制度甚疏阔,礼乐无闻,故政事不及汉唐;况能复古乎?”说明太子、诸王所读以传统经史为主。另据苏伯衡《苏平仲文集》载:“今大本堂有《鹅群帖》,大令真迹也。”可见大本堂还藏法帖,想来是为教太子、诸王习书法所用之教材。)
很多人可能觉得古代的王公贵族,皇子皇孙活的很舒服,声色犬马,每天就是带着几个狗腿子上街调戏小姑娘,但其实不然。
古代的皇子皇孙活的其实不轻松,以明代皇子的学习生活为例,贫农出身的农村娃朱元璋,进了城,当上皇帝之后,就极为看重孩子的教育问题。
朱元璋不但从小就给孩子找名师,上一对一私教,除此之外,还要找几个优秀的好学生,来引导皇太子学习兴趣,而且每天还要有考核。
书上记载说:
朱元璋在洪武年间,建大本堂,置古今图书于其中,并令四方名儒训导皇太子,选才俊之士作为伴读,其后逐渐发展,形成每日讲读的制度。
每天早朝过后,先由侍读官陪伴太子,读《四书》、史籍。而且凡所读之书,三日后,要求皇子们都要背诵熟练。
除此之外,朱元璋对于皇子们,还有很高的书写字体要求。
这些皇子们,每天听完老师们讲解所读内容之后,还要再由侍书官指导练字。
一天练习多少呢?春夏秋,每日百字,冬天,每日五十字。
以清朝皇子为例:
和清朝的皇子比起来,那明朝的皇子们的学习压力,已经轻松很多了。
清朝的皇子们的学习,那才叫一个变态。
清朝规定,皇子6岁(虚岁)起,就要开始上学去读书了。皇子读书的时间为“卯入申出”,也就是早晨5点至下午3点。
虽然是凌晨5点开始上课,但实际上皇子需凌晨4点,就要到书房开始复习前天的功课。
第6章 空印案[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