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章 空印案[2/2页]

大明之明武帝实录 狐逍遥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所以这些年幼的皇子们,一天就要学习超过11个小时。
      而且清朝皇家教育的规矩极严,我随手给大家挑选几条:
      1、皇子们在上书房读书时候,要始终正襟危坐;
      2、夏天不管多热,不许摇扇子;
      3、午饭时候,侍卫送上饭来,老师先吃,皇子们在另一旁吃,吃完不休息,继续上功课;
      4、每学一个字,即要写100遍,一段课文,要朗诵120遍;
      而且清朝皇子们,还有一个更残酷的规定,那就是:
      根、本、没、有、寒、暑、假!
      清朝皇子们的学习生活是极为辛苦的。老师和皇子都是全年无休,只有在各大节日如:元旦、端午、中秋、皇帝的生日,才会放一天的假。
      一年一共就休息5天,连除夕也不放假。
      如果遇上一些关心孩子教育的皇阿爸,比如康熙,那皇子们就更辛苦。
      康熙下了朝,一般就要来皇子们读书的地方,开始考核皇子们学习情况。皇子们先到外面台阶下面,迎接康熙。
      等康熙落座之后,就要拿出书来随便点一段,皇子就要开始背,背时要一字不错才可以。
      影视剧《如懿传》中皇子学习剧照
      而且和很多虎妈狼爸一样,康熙为了更好的“鸡娃”,干脆给皇子们读书的地方,起名叫做“无逸斋”。
      啥意思?
      就是告诉皇子们:不要闲着,不要贪玩,不要贪图享乐。
      不过别说,康熙自己亲自教育的两代皇子皇孙当中,没有一个纨绔子弟。
      其中四儿子雍正是一个很杰出的皇帝,皇三子胤祉也是很杰出的一个科学家,他主持编修《古今图书集成》,为中国文化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康熙亲自教育的孙子乾隆,也是一位很杰出的皇帝。
      应当说康熙的教育是成功的。
      所以各位抱怨孩子太累的家长,看看古代的皇子们,就知道现在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其实并不是太辛苦了。
      至少还有寒暑假,对不?
      这些暂且不提,朱元璋以下早朝就直奔大本堂,来看自己的好大孙。
      他一来,所有人的都跪下了。
      喊父皇,喊皇爷爷,陛下的什么都有。
      宋濂更是乘此机会大声说道:“胡惟庸一案,请陛下只诛首恶,放过无辜之人。”
      “宋卿,做好你该做的。”朱元璋面无表情。
      一转头,他就满脸笑容。“大孙,今天学了些什么啊。累不累啊”
      “爷爷,这些书我看一遍就记住了,就是不理解他们的意思。”
      “乖孙真棒,没事这不是有宋卿在吗,你请教他就可以。”
      “爷爷,明天朝会我可以去吗?我有事情汇报。”
      “朝会,可以是可以,但是你去干什么呢?有事直接给爷爷说不就得了,还需要你去朝会,那可是很累的,你可要站两个时辰呢。”
      “爷爷,就是一些数据有问题,我想问问朝堂上的大臣们数据有问题的原因。到时候爷爷可不要生气哦”朱雄英一脸呆萌。
      “也不是不行,行吧,爷爷答应你了。”
      朱元璋没想到自己的好大孙给自己挖了一个好大的坑。
      胡惟庸案已经来了,那就让也一起来吧空印案。
      (按明朝规定,每年各部政司、府、县都要向户部呈送钱粮及财政收支、税款账目。户部与各布政司、府、县的数字须完全相符,分毫不差,才可以结项。如果有一项不符,整个账册便要被驳回,重新填报,重新盖上地方政府的印章。
      朱元璋时明朝的首都在南京,全国各地官员都要到南京来报送账册。当时上缴的是实物税款即粮食,运输过程中难免有损耗,出现账册与实物对不上的现象是大概率事件。稍有错误就要打回重报,江浙地区尚好,而云贵、两广、晋陕、四川的官员因当时交通并不发达,往来路途遥远,如果需要发回重造势必耽误相当多的时间,所以前往户部审核的官员都备有事先盖过印信的空白书册以备使用。这原本是从元朝既有的习惯性做法,也从未被明令禁止过。
      朱元璋发现空印这种做法后,极为敌视。它的部分原因是,他非常不喜欢蒙古元朝时代已经出现的官僚们的舞弊行为。他严厉地对付带有这种意味的行为。使用空印会给贪污大开方便之门。
      发生“空印”事件后,史载,朱元璋的反应是“盛怒”,认为这是欺罔行径,丞相、御史都不敢谏言。下令,主印官员处死,副手以下杖一百充军。
      同年有星变,朱元璋下诏求言,有浙江宁海人郑士利上书朱元璋。郑士利兄,乃湖广按察使佥事郑士元,受空印案连累坐牢,为避免被认为是“有假公言私者”,等到郑士元出狱后,郑士利这封上书才上交到朱元璋手上。郑士利上书数千言,言数事,其中空印事尤详。
      郑士利认为,陛下欲治罪这些空印的官员,是唯恐奸吏得到空印纸,弄虚作假危害老百姓,但这是不可能的,并提出了四个观点:其一,空印账册盖的是骑缝印,具体到每张纸上印迹并不完整,与一纸一印不同,即使流散出去,也办不成什么事,何况这盖了章的白纸也是轻易拿不到的。其二,钱粮这些账目数字,府必合省,省必合部,出入对错,最后户部说了算。而部省间距离,远则六七千里,近亦三四千里,一旦有错,一次往返差不多要一年时间。先印而后书,这是权宜之计,且由来已久。其三,国家立法,必须要有明确的法律,而后根据法律惩处违法者。但是,立国并没有针对空印的法律,大家一直是这么做的,并不知道有罪。如今一旦治罪,不能服人。其四,国家培养一个合格的官员很难,能位至郡守的官员,都是数十年培养所成,这些官员并非草菅可割而复生。
      朱元璋看罢郑士利的上书后,大怒,命令丞相御史追查幕后主使者。郑士利笑道:“顾吾书足用否耳。吾业为国家言事,自分必死,谁为我谋?”最终没查出幕后主使,郑士利被流放。而且不但空印案中的官员没有因此被赦免,就连已经释放的郑士元也受此连累被抓起来流放了。)

第6章 空印案[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