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被老朱给了个工作户部尚书,那么户部是做什么的。
一般来说户部掌管田赋、关税、厘金、公债、货币及银行等,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可以说朱元璋把户部尚书这个职位给了朱雄英是有很大魄力的,虽然说朱雄英在算术一道上很强,但是官场上总有些勾心斗角,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因此他把沈立本降为副手,但是职权仍在,朱雄英的任务就是看看户部的账本有没有问题,有没有人贪污啊之类的。
对于朱雄英来说有现代人的见识和知识,还是个理科生的他。核对计算账本这种事是个小问题,但是谁能想到账本有那么多,基本上一个。
户部可是朝廷的钱袋子,每年都有收入,也有支出。
光是核算各个地方报上来田赋就是一个大工程,老朱立国不久,赋税上交的都是粮食,古代最让人受不了的就是交通速度了。
要知道老朱的洪武朝时的首都在南京,全国各地官员都要到南京来报送账册。当时上缴的是实物税款即粮食,运输过程中难免有损耗,出现账册与实物对不上的现象是大概率事件。
洪武朝要是对不上就要打回重报,江浙地区尚好,而云贵、两广、晋陕、四川的官员因当时交通并不发达,往来路途遥远,如果需要发回重造势必耽误相当多的时间,所以前往户部审核的官员都备有事先盖过印信的空白书册以备使用。这原本是从元朝既有的习惯性做法,也从未被明令禁止过。
终于到了第二天,朱雄英开始了他第一次上朝。
当然他爹朱标也知道他今天要上朝,早早的在等他了。
(明代儿童有剃发习俗,皇室子女也不例外,朱雄英平时戴着玄青绉纱制作的六瓣有顶圆帽,名曰“爪拉帽”,这是用玄色?丝制作,可以说是皇室专用。
皇太子陪祀天地、宗庙,正旦、冬至、圣节、朝会以及从祭社稷、受册、加元服、纳妃时穿冕服,用衮冕九章。)
只见从太子府中走出了两道身影,都穿着冕服,不同的是一高一矮,一个戴着爪拉帽,一个戴着。
为什么说朱标是个仁义之君呢,太子府离皇宫不是很远,老朱一般6点就开会,按理说太子五点起来都可以,但是朱标一般3点半就起来了,原因是什么呢,就是让那些小官蹭灯。
一般来说需要上朝的大臣,大多是住在京城,也有外省的官员,进京面圣,也都会住在皇宫附近,但这个附近,范围就有点大。
为了保证不迟到,官员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早点起床,明清时期,京城的范围不像如今这么大,集中的居住地,大多在如今的二环以内,但别感觉没多远,古代可是没什么交通工具,全靠步行,因此,大臣们一般都需要在两三点就起床。
起床后整理仪容,穿戴朝服,一切妥当后,就要出发上朝了。
如果天气晴朗还好说,紧步快走,一般都不会迟到,但若是遇到雨雪天气,那就非常麻烦,就需要起的更早一点,毕竟从二环边上走到皇宫,也是有一段距离的。
当然,不是所有的大臣都是步行,像一品二品的大员,就可以在皇帝的赏赐下,骑马或者坐轿,但无论是骑马坐轿,还是步行,都必须准点到达,如果迟到,是要受到处罚的。
到了宫门之后,就必须步行走到朝殿了,这个时候就面临一个问题,天黑看不清路。
古代的人一般都有夜盲症,所以走夜路很危险。
明朝前中期,紫禁城内皆设有路灯,以方便官员们入朝时看路,而到了魏忠贤时代,出于个人原因,将所有路灯全部废除,清朝入关后,沿袭了这种制度,理由是消除火灾隐患。
不管是什么原因,反正百官在上朝时,差不多就是摸黑进去的,由此也造成了相撞或者“追尾”的情况,甚至还有人因为没有路灯照明,在雨夜上朝,路滑失足跌入御河中溺死的事件。
“戊夜趋朝,皆暗行而入,相遇非审视不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清朝时期,对此进行了相应调整,亲王、军机大臣等大员,就有专人打灯进行引导,另外还有如各省进京汇报工作的大吏,也会有特许给灯,以方便这些人进入大殿。
但毕竟这些人还是少数,大部分的“上班族”,还是没有灯光的,而一些脑子灵活的官员,就想到了“蹭灯”这个方法。
具体的做法就是,早早的在东华门候着,只要看到远处有灯光来,就知道是有大员到来,马上就蜂拥而上,亦步亦趋,跟着这灯光进入大殿。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能蹭上的,也不可能都围上去,没赶上的,就只能等下一趟,类似于我们今天的上班族赶早上的公交车一样。
因此朱标一般都是早点出发,太子的仪仗可是规模很大的,挤一挤还是可以带大部分人进去的。
(费尽千辛万苦,终于到了大殿了,可不可以松口气?不成,还的寻思站在哪里,这站位也是有讲究的,一不小心站错了,那就麻烦了。
现代社会,如果某单位要组织一场会议,一般会将参会者的“名牌”,放在相应位置上,这样大家就一目了然,知道自己位置是在哪里,而在古代就没有这种简洁的办法。
在明朝洪武、永乐年间,上朝后的朝班的站序,一般依照功勋大小而定,开国功臣站的靠前,以此类推,但到了明朝的中后期,由于文官势力的逐渐崛起,朝班的站序,则是以朝堂势力强弱而定。
而到了明朝后期,朝班已经形成“次序参错,班行混淆”的情况,朝班次序从整齐有序到班行混乱的变化,也从侧面,展现出明朝由盛转衰的一个变化。
因为朝班站序混乱,明朝正德年间,还发生过一件数百人被下狱的事件,一日散朝后,待到众官员退去,太监在御道上发现一卷没有署名的文薄,但因为站序混乱,不知道谁丢的,查来查去,也没查出个所以然,最终只得将近三百位官员下狱。
站定之后,就是上朝的时间,这个时候,就会有监察御史在一旁用小本本记录,哪一位官员仪容不整或者交头接耳,反正就是只要你不合乎朝仪,就给你划上一道,待到朝会结束之前,例行通告,并当场处罚。
这里比较值得一说的,就是古代官员上朝时的仪态,宋朝之前,大臣们在朝堂上议事,一般均为坐着,而自宋朝赵匡胤开始,就改坐为站,从此就成了惯例,而到了元朝,直接变成跪下,这种风气,在明清时期最为明显,无论是多大的品级,奏事就必须跪着说话,包括宣读圣旨时,也要跪着听宣,这不知道是时代的进步还是退步?
朝会进行的时间,一般都会在辰时结束,也就是在九点之前,也有因为议事内容较多,从而拖堂的,一般这个时候,都会让主要官员留下,其他官员可先行退朝。
至此,整个上朝的过程就算结束了,参加朝会,是每一个在京官员每天的第一要务,基本上不可能出现无故缺席、迟到或者早退等现象,虽然朝代更替,但对于这种违纪现象,均有相应的惩罚。比如唐玄宗时,就规定“无故不朝参者,夺一月俸禄”。在明朝时,即使是出了几个多年不上朝的皇帝,大臣们依旧还是按部就班。
由于一大早就着急忙慌的赶着上朝,又在黑暗和寒冷中站了这么久,大部分人在三朝后,都已经是饥肠辘辘,这个时候,朝廷就会十分“贴心”的为朝臣们准备膳食,名曰“退食自公”。
当然,这顿饭是皇上请客,大臣们是不用掏银子的。
吃完饭后,基本上就是中午了,这个时候,就直接进入工作时间,需要坐班的官员,回到自己的任上,不需要坐班的,则出宫回家。
从秦汉到明清,古代的公务员一天的工作时间,大抵在十个小时,这包括中午的休息时间,一般都是从早上五六点钟,到下午的三点左右,也就是说,即便是散了朝,一些有实职的官员,还要接着进行工作,直至下班。
那么有没有机会浑水摸鱼呢?至少在清朝初期没有这样的机会的,在清朝初期,皇帝对于官员的考勤抓的极严,不仅仅是上班,包括下班,也安排太监对京城各机关的值班官员进行监督,逐日登记下班时间。
如果某部门有特派事务需要早退,必须将早退的缘由告知管门太监,随时登记,以备查核。
但这种严格的考勤纪律,到了晚
第7章 第一次上朝[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