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7章 第一次上朝[2/2页]

大明之明武帝实录 狐逍遥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清时期,基本上就相当于摆设了,大多数官员,均人浮于事,每日只不过是“同点卯应名一般,来了就走”。
      清朝对于官员考勤上由紧到松的现象,在历朝历代均有体现,大体上都是在开国初期,官员们无论是积极性还是主动性,都十分的踊跃,同时朝廷对于朝会、坐班等官员上班纪律,管控力度和处罚力度都相对严一些,但到了王朝的中后期,就逐渐的在这方面减弱,因此,在官员考勤上的力度减弱,也能从侧面体现中央对于官僚集团的日益放松,同样,也能看出这个朝代的盛衰变迁。)
      朱雄英其实不理解自家老爹离皇宫那么近,却起这么早,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吗。
      当他和他爹坐在仪鸾上看到皇城门口聚集了很多官员,刚开始他还以为是自己的老爹势力大,都是在等自己老爹的,毕竟这群人看到太子的仪鸾都围上了拜见。
      但是当他走近一看,没一个自己认识的。
      朱雄英这些年也经常在皇宫里遇见大臣,因为老朱贼喜欢带大臣去看自己的大孙,也就是他,而眼前这些人他一个也不认识,说明眼前的这些人都在四品以下,或者说都是些小官,没什么大用。
      那老爹这是在干吗?当他走进皇城他就明白了,从皇城到大殿最起码几公里吧,这么远的距离一点灯光也没有,老朱也太抠了吧。
      “父亲,您每天起的这么早就是为了让他们蹭灯?”朱雄英有点不解,但是还是很钦佩自己老爹,等老爹上位了,自己才不会这么干,早上是要睡觉的。不过,这官员的作息时间得改改了,容易过劳死,难怪古代人死的早。
      老朱是真厉害,起得早,睡得晚,还能活到70岁,简直离谱。
      不行这政治制度也得改改,老年人要多休息。
      在朱雄英看来当皇帝抓住几项权利就好了,军队,财权,人事任免权,一票否决权就ok了。
      朱标摸了摸自己儿子的头,问道:“你今天上朝有什么事?”
      “没什么,就想问户部官员几个问题,要知道儿子虽然是户部尚书,但是还没见过自己手下的人呢,有几个事情是在不理解。”
      “行吧,你自己注意点。”对于自己的儿子朱标表示自己有点看不懂,不过总的来说都是好事,虽然不知道,他想干什么,朱标却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
      很快到了奉天殿大殿此时已经快5点半了,朱标带着朱雄英到了最前方站立,在他的身后是徐达,汤和,蓝玉等等,此时的站位是按照功劳大小排的,左边前面的基本都是淮西勋贵,右面是六部官员等人。
      朱雄英的官职是户部尚书,按道理是要和六部的人站在一块。
      但是他是皇太孙,朱标怎么可能让他过去,直接让他站在自己身边。
      不一会,老朱到了,坐在了龙椅上,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大孙。
      “去,给标儿和雄英搬个凳子来。”老朱对身边人吩咐道。
      下面的文臣武将一听,琢磨过味了,老朱对朱雄英可是真喜欢啊,太子以前上朝怎么没这待遇,也是朱雄英可是有长生祠的人。
      “毛襄,胡惟庸一事查的怎么样了?”
      “启奏陛下,陆仲亨,费聚参与其中,其他正在查。”
      “好啊,勋贵也有参与,毛襄,你继续查,给朕查个水落石出。”
      “是,陛下。”
      老朱很生气,殿上所有人都跪了下来。
      山呼,陛下息怒,就在此时,一个身影站了出来。
      “皇爷爷,我可以问他们几句话吗?”
      老朱定眼一看,是自己的大孙,你问吧,老朱控制自己平静的说着。
      “各位户部属官,我是朱雄英,户部尚书,问你们几个问题,或者说只有一个问题,今年的税粮一共是2000万石,各位居功甚伟,但是我查了云贵、两广、晋陕、四川的历年账本,发现了一个问题,每年都是其报上来的四分之三,年年都会消耗四分之一在路上吗?”
      老朱听了这个问题,再看看底下人的脸色,就知道这其中有猫腻。
      朱雄英还在说:“我曾经在书上看,前朝前往户部审核的官员都备有事先盖过印信的空白书册以备使用。这原本是从元朝既有的习惯性做法,本朝也从未被明令禁止过。想必你们也是这样做的吧。有人可以解答我的问题吗?”
      大殿之上,一片死寂,有人甚至都快尿出来了。
      坏了坏了,今天出门没看黄历没写遗书,今天怕是要凉凉。
      “好啊,要不是大孙问出来,朕还被你们蒙在鼓里,说,你们是不是这样做的。”
      “陛下恕罪,本朝出现账册与实物对不上的现象是大概率事件。洪武朝要是对不上就要打回重报,江浙地区尚好,而云贵、两广、晋陕、四川的官员因当时交通并不发达,往来路途遥远,如果需要发回重造势必耽误相当多的时间,因此.....”
      (1385年全国的税粮一共2089万石,1393年为3297万石,此后明朝前期都维持在3000万石左右。)
      (小知识:户部的职能相当于如今的民政部和财政部,因为户部在古代主要掌管国家的一切财政事务,就连皇上办事花钱都要经过户部的手在支取银票。
      户部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的地官,汉成帝置尚书五人,其三曰民曹,主吏人上书事。后汉以民曹兼主缮依功作,当工官之任。三国魏置左民尚书,掌财政。晋初省之,太康中又置。惠帝时有右民尚书。东晋及宋、齐并置左民尚书,梁、陈并置左户尚书,并掌户籍,兼知工官之事。后魏、北齐有度支尚书,亦左民、左户之任。后周依《周官》,置地官府大司徒卿。隋初称度支部,开皇三年改为民部。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改为户部,高宗显庆元年改为度支,龙朔二年改为司元,咸亨元年复为户部。光宅元年改为地官,神龙元年复故。后历代沿称。
      唐代户部一般设有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之政、贡赋之差。其属有四:一曰户部,二曰度支,三曰金部,四曰仓部。户部巡官二人,主事四人;度支主事二人;金部主事三人;仓部主事三人。龙朔年间曾改户部曰司元,度支曰司度,金部曰司珍,仓部曰司庾。天宝十一载改金部曰司金,仓部曰司储。
      明清时期户部掌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其内部办理政务按地区分工而设司。各司除掌核本省钱粮外,亦兼管其他衙门的部分庶务,职责多有交叉。例如清代户部总的执掌是管理全国疆土、田地、户籍、赋税、俸饷、财政等事宜,其机构按地区划分为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14个清吏司,并设有八旗俸饷处、现审处、饭银处、捐纳处、内仓等机构,办理八旗俸饷、捐输等事。其部内的行政事务则由南、北档房、司务厅、督摧所、当月处、监印处分别管理。隶于户部的机构还有掌铸钱的钱法堂及宝泉局;掌库藏的户部三库;掌仓储及漕务的仓场衙门。
      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清政府宣布“仿行宪政”,进行官制改革,将户部改为度支部,并将财政部并入。户部遂废。
      户部尚书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俸禄、粮饷、财政收支的大臣,明代为正二品,清代为从一品。
      其职由《周礼》地官司徒演变而来。汉朝置尚书郎4人,其一人主财帛委输。魏文帝时,置度支尚书寺,专掌军国支计。到隋朝改为民部。唐改称户部尚书。显庆元年(公元656年)改户部为度支;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度支尚书为司元太常伯;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复为户部尚书。宋、元、明、清沿而未改。户部尚书主管全国户口、赋役方面的政令。侍郎掌稽核版籍、赋役实征等会计统计工作。其日常工作有为移民垦荒,招抚安置流民,以鱼鳞图册、黄册为根据,抑制豪民兼并;以限田裁异端之民;以树艺课农官;以草地养马放牧;以电种召佃尽地利;对多年积欠赔累可根据情况给予赦免;根据各省收支情况,调剂余缺;差役的减轻免复;对灾区贫老的抚恤救济,对有功人的赏赐;权量市场,评估物价;征收山泽坡池、关市、坑冶之税;赡军输,督漕运,赡及转输屯种,开中以实边,和百官俸禄支给;定期编造户口册籍,调整户等,了解人口及土地增减变化;对隐匿户口,侵吞土地等不法行为及时给予制止、纠正。明王铎《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节寰袁公神道碑》:“寻,推公(袁可立)南户部尚书,因勒俾致仕。”)

第7章 第一次上朝[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