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在古代,任何一个强大的帝国的缔造都离不开强有力的武力支持,为了维持强有力的军事实力,朝廷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工匠。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古代经常出现的战争就是攻城战了,攻城战需要什么呢,攻城车云梯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些东西的原料好采集,但是制造不容易,这时候就需要用到工匠了,工匠在乱世中生存的概率也很大,毕竟无论哪一方人马在胜利后都会大兴土木,修建宫殿,陵墓。
      机械制造、船只建造、弓弩、武器的制造与维修都离不开工匠,朝廷对于工匠也是非常重视。这么看来,朝廷重视的行业肯定也会是不错的行业,生活的应该不错吧。
      但是如果你生在明朝,想加入这么“热门”的行业,可不是只凭借一股子热情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那么明朝的工匠制度是如何呢?怎么会使看似门槛低的行业想加入进去比登天还难呢?
      老朱在打下天下以后,为了更好地维持大明朝的统治,他颁布了很多形形色色的规定,其中职业划分制度就是其一。
      明朝职业划分大致为民户、军户、匠户,民户包括儒户、医户等,军户包括校尉、力士、弓兵等,匠户包括工匠户、厨役户等,这样划分职业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用人方面,打仗时召集军户,修建工程召集匠户。
      这些职业都是继承制,你爹是干啥的,你成年之后也就是干啥的。老朱是皇帝,他儿子也会是皇帝。
      世世代代不会有变化。人一出生就注定了其身份,当然有一种可以改变身份的方式,那就是科举,但是科举选拔的人才实在少之又少,对于整个明朝的人口来说可以忽略不计。
      也许你们觉得这样的“铁饭碗”不是挺好吗?
      “铁饭碗”对于一些人来说是梦寐以求的事情,但是也有不喜欢此行业之人,他们想转行却是不可能的,而且你的属于哪一个职业完全取决于你父辈或者祖先,如果他们在大明朝建国之初是匠户的话,你就只能是匠户,别无选择。老朱这样做看似维护了自己的统治,但是也造成了一些弊端,社会死气沉沉,没有太多的进步。
      明朝的工匠制度源自于元朝,元朝把有技艺的工匠征调编为匠户,子孙世袭。明初匠户的户籍还是依据元朝的旧的户籍,不允许变动。
      其实朱元璋的想法与元朝统治者的想法差不多,想建立一个僵化社会制度,把工匠控制手中,这样即便是有人想“造反”也没有工匠打造箭矢等,有利于其统治。
      明朝还规定各地工匠定期赴京服役,每三年需到京城服役三个月,为了鼓励外地工匠赴京,朝廷还免除了工匠家中应服的徭役。
      除了外地的轮班工匠,还有一部分长期固定在京城的工匠,他们被称为“坐匠”。虽然坐匠是长期在京城做工,但是每月工作十天就可以,剩下的时间就可以回家搞别的生产了,这样制度既满足了朝廷对于工匠的需求,又满足了社会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的需求。
      明朝工匠分类明确,从明初工匠分为62种,到后来又细分为188种,木匠、瓦匠、铁匠、印刷匠等等,每一种人数有1人到875人不等。这么分工细的工匠,但凡是宫廷或者军队所需的手工业制造品都可以制造出来。
      在元朝,所有的工匠都是为朝廷服务,生产的产品不对外流通,对于社会上私人手工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朝廷内的工匠只要生产出满足需求的产品就可以,从来不用考虑成本问题,原材料都是朝廷提供,可以“无休止”的使用。虽然工匠技术不断的提高,但是也被垄断在宫廷内部,根本不会流通到社会上,自然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不会起到作用。
      明初,朱元璋制定工匠工作的轮班与坐班两种形式,解放了部分劳动力,同时他还允许工匠制成的产品在市场上出售,对于市场商品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当然,朱元璋还是未能打破元朝制定的工匠终身世袭制度,一些从父辈继承成为工匠之人不愿意继续做匠人,除了逃亡之外,唯一可以采取的方式就是消极怠工,降低产品质量。这样一来,生产技术就一直停滞不前,导致整个明朝手工业发展也踌躇不前。
      工部的工匠都是些什么人呢,都是老朱打仗俘虏来的,和元朝一样,老朱把这些人都编成了匠户,这样的人能活着都不错了,可想而知他们的生活水平是怎么样的,只能用一句饿不死来形容。
      当朱雄英被他爹朱标带到工部挑选工匠,工部一看,太子来了,不敢怠慢,问清缘由,工部侍郎就带着朱雄英父子两,去了工匠聚集地。
      到地方一看,好家伙,没有人,再一看都在床上躺着,没办法,此时,老朱的制度还不完善,工匠们是有活干了就能吃顿饱饭,没有活干了饭就只能让你饿不死,人吃不饱怎么办,那就只能躺床上睡觉,减少消耗。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在这里的人一部分是坐匠,一部分是来服役的,虽然说有点工资,但是发的一大半都是宝钞,那东西根本就没人收。
      于是当朱雄英,把他们召集起来,一开始人们还不愿意,因为他们一来就有人问他们是不是有活干了,没有活干没有吃的,谁愿意来听官老爷的废话?
      朱雄英一看就知道什么情况了,他就让人说了一句

第9章 匠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