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
“陛下下旨,组建工匠司,由皇太孙掌管,每天能吃饱,有工钱,发铜钱。”
这一下,所有人的积极性都起来了,在下面议论纷纷
“皇太孙啊,那可是医仙转世啊,医以前也属于工,你看看现在都是官了,这都是因为皇太孙啊。”
“吃饱饭,有工钱,发铜钱,真的假的?”
“陛下的旨意,肯定是真的,蒯富你去不去?”
“去啊,傻子才不去。”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小伙子,干干瘦瘦回到。
朱雄英一听蒯富就知道自己来对地方了。
蒯富是一名来自江苏的巧匠,后因木工活儿做得非常好而被召进宫里,此前他还参与过明都城南京故宫的建造,可谓建筑经验满满。
这个人可能有人不清楚,但是他儿子很有名。
最早的天安门建造者蒯祥(1398年—1481年),江苏吴县渔帆村(今江苏苏州)人,明代建筑匠师,世袭工匠之职,公认的天安门城楼的设计者。生于洪武末年,卒于成化十二年。蒯祥的父亲蒯富,有高超的技艺,被明王朝选入京师,当了总管建筑皇宫的“木工首”。
儿子这么厉害,当父亲的肯定也不会差吧。
这些小事当然不用朱雄英父子亲自处理,他两只是来看看。
“爹,医馆在太子府左边,你在右边找个宅子,作为工匠司的衙门呗。”
“行,你说了算,走回家,你娘和允嗣还在等咱们回去吃饭”
(蒯祥自幼随父学艺。蒯父告老还乡后,儿子已在木工技艺和营造设计上成名,并继承父业,出任“木工首”,后任工部侍郎。曾参加或主持多项重大的皇室工程,景泰七年(1456年)任工部左侍郎。负责建造的主要工程有北京皇宫(1417年)、皇宫前三殿、长陵(1413年)、献陵(1425年)、隆福寺(1425年),北京西苑(今北海、中海、南海)殿宇(1460年)、裕陵(1464年)等。
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南京迁到北京,征召全国各地工匠,前往北京继续大兴土木。蒯祥作为明成祖的随从人员,先期北上,参加皇宫建筑设计。由于蒯祥的设计水平高人一等,被任命为皇宫重大工程的设计师。他的第一项任务就是负责设计和组织施工作为宫廷正门的承天门(即今之天安门)。这项工程在蒯祥运筹下于永乐十九年(1421年)竣工,其城楼形状与今日大致相仿,但规模较小,这就是最早的天安门,原名“承天门”;建成之后,受到文武百官称赞,永乐皇帝龙颜大悦,称他为“蒯鲁班”。
蒯祥在京40多年,在正统年间(1436~1449)年,负责兴建奉天、谨身、华盖殿三大殿。1457年7月,承天门被大火烧毁。八年后,明英宗命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建。白请他重建9开2层的木构城楼,以及两宫、五府、六衙署等,还于1464年亲自主持明十三陵中的裕陵建造。蒯祥因有功于朝廷,从一名工匠逐步晋升,直至被封为工部左侍郎,授二品官,享受一品官俸禄。明末,天安门又被焚毁。1651年,重建33.7米,广9间,进深5间,以示皇帝的尊严,改名为天安门。
据明史及有关建筑专著评价,认为蒯祥在建筑学上的创造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精通尺度计算,每项工程施工前都做了精确的计算,竣工之后,位置、距离、大小尺寸、与设计图分毫不差,其几何原理掌握得相当好,榫卯技巧在建筑艺术上有独到之处。中国古代的建筑大多是木结构,其关键在于主柱和横梁之间的合理组合。
蒯祥不论在用料、施工等方面都精心筹划,营造的榫铆骨架都结合得十分准确、牢固。在北京皇宫府邸的建筑中,蒯祥还将江南的建筑艺术巧妙地运用上去,他采用苏州彩画,琉璃金砖,使殿堂楼阁显得富丽堂皇。
蒯祥不仅木工技术纯熟,还有很高的艺术天赋和审美意识。据记载,蒯祥能以双手握笔同时画龙,合二为一,一模一样,技艺可谓是炉火纯青。在当时营建宫殿楼阁之时,他只需略加计算,便能画出设计图来,待施工完毕后,建筑与设计图样大小尺寸分毫不差,就连明宪宗也很敬重他。1420年,承天门建筑完工后,他受到众口一词的赞扬,被称为“蒯鲁班”。后来,蒯祥官升至工部左侍郎。在他任职期间,先后搞了不少修建工程,包括明英宗正统年间重建三大殿,明英宗天顺年间兴建裕陵。“凡百营造,祥无不与。”《宪宗实录》中这样评说。
不仅如此,蒯祥受人称赞的还有他的人品。尽管他的官职很大,但是他为人仍然非常谦逊俭朴。到了晚年,虽然他已经主动辞官隐退,但每当有营造工程向他请教时,他还是非常热心地指导。
蒯祥死于明成化十二年(1481年)三月,终年84岁。过去在北京曾经有一条蒯侍郎胡同,据说他就曾在这里住过。蒯祥的后代子孙大多继承了他的技艺,直到晚清时,仍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香山”的说法。
蒯祥活到八十四岁,逝于明宪宗成化十七年(1481年)。墓葬于他的故乡太湖之滨,墓碑右侧立有明代天顺二年钦赐的“奉天诰命”碑。据说,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初,重修了蒯祥墓,此墓被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蒯鲁班留下的天安门建筑却是华夏之宝,民族之光。)
第9章 匠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