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0章 卫生纸 水泥[1/2页]

大明之明武帝实录 狐逍遥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现代人回到古代,不搞出些跨时代的产品,都对不起穿越者这个名号。
      朱雄英这人虽然不会考虑对不对得起穿越者这个名号的事,但是他会考虑自己屁股的感受。
      普及一下古代人如何上厕所
      最早些时候用的是厕筹,中国古代的厕筹形状,实际上与竹简差不多,但是二者的作用却大相径庭。
      竹简的作用是用来写字以及记录历史。而厕筹则是由竹子或者木头制作而成的小长条,用来清理古代人上厕所后留下的粪便。
      厕筹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源远流长,它可以说是古代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必用品。直到近代,中国一些比较偏僻、不发达的地区人民,仍然使用厕筹来解决自身的卫生需求。
      除此之外,厕筹十分环保。它是可以重复使用的。当古代人上完厕所,用厕筹擦拭屁屁后,并将其用清水清洗,晾干之后,再重复使用,因此厕筹并不是特别卫生。
      清理厕筹的过程,本就难以想象,还要重复使用,这对于用惯了卫生纸的现代人来说,简直难以想象。
      其实对于厕筹,古代人也会苦不堪言。因为厕筹比较坚硬,稍有不慎,便会刺破皮肤,让使用者容易患上痔疮等疾病。
      除此之外,厕筹没有任何的吸附力,即便三番五次的擦拭,也无法理想的获得干净的效果。尽管厕筹的擦拭效果并不佳,但是这却并不妨碍厕筹成为中国古代老百姓最为常见的如厕用品。
      随着时代的演变,不光百姓与贵族之间有身份等级的划分,而厕筹也有等级的分别。一般来讲,百姓所使用的厕筹大多由木头,竹子等材料制成,而贵族使用的厕筹大多数以金玉制成,奢侈程度可见一斑。但这放到现代人看来,恐怕难以消受“厕筹”。
      然后就是瓦片、石块、干草枯叶
      无论古今,上厕所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生理习惯。但是在古代,“如厕”这种粗鄙之事,对于谨遵礼念的古代人来说,是一件难以启齿的事情。
      翻阅无数史料,我们极少能够找到古代人所记载的如厕事迹。《左传》也仅仅只通过“将食,涨,如厕,陷而卒”这8个字,简单描绘晋景公吃多了胀肚在如厕时,意外掉进粪坑被淹死的事情。
      其实古代人上厕所,所用的工具有许多。在上文中,我们提到过最为常见的便是厕筹,但实际上,还有许多种物品可以代替厕筹。比方说瓦片,石块,以及干枯的树叶,枯草等等。
      或许作为21世纪的我们难以置信,但实际上,在七八十年代的农村,使用上述物品,擦屁屁的方式是非常常见的。
      相信大家都了解,在中国古代,由于朝代的更替,战争频发,有很多百姓成为了没有经济来源的穷苦之人。这些人并不会像一般百姓那样制作厕筹,连自己的衣食住行都应顾不暇,又怎会在意上厕所使用的是什么呢?
      因此即便瓦片、石块,干枯草叶这些物品并不雅观,但是它们却很常见,也的确拯救了古代人在入厕时的困境。
      其实在第二种方法的这几种物品,不光在古代常用,放到如今的我们,都有很多人用过。尤其小时候,住在农村的朋友,比如去放牛,到山上捡柴火或者去玩,突然肚子不舒服了,随便找个地方如厕,事后没有纸巾,一般都是用树叶、树根等之类的物品擦拭,这种方法其实小时候很常见。
      再然后就是有钱人用到的麻、布、丝绸
      上面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穷苦百姓在上厕所后用瓦片,石块以及干枯的草叶擦屁股。一般家庭的百姓,则使用厕筹来清理自己。而一些贵族,则使用昂贵的金或者玉制成的厕筹。
      实质上,对于一些贵族来说,更好的选择则是柔软的麻、布以及丝绸等等,一方面这些纺织品不会搓伤皮肤,使用感比较舒适。另一方面,这些纺织品同样可以重复使用,较为便利。
      但是作为现代人,换另一种方式思考,这些丝绸布料都十分贵重,普通人家尚且只能用麻布做衣服,而丝绸却成为了这些贵族用来入厕的物品,实在有些过度奢靡,也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等级之分。
      最后便是纸了
      实际上发展到唐朝时期,一些人上厕所后便开始用纸来擦屁股。
      唐代高僧道宣所述《教诫新学比丘行护律仪》上厕法第十四,就记载了僧人的日常规范。其中上厕法要求僧人“常具厕筹,不得失阙”,并明文规定:“不得用文字故纸”。
      这个记载证明了唐朝时代的僧人用厕筹擦屁股,同时又禁止用“文字故纸”擦屁股,既然禁止,那么实际上一定有僧人这样做,否则又何来禁止之说呢?
      尽管在汉朝时期,造纸术便被发明。但发展到唐朝,仍然

第10章 卫生纸 水泥[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