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5章 解惑 人口承载极限[1/2页]

大明之明武帝实录 狐逍遥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老朱很不理解朱雄英为什么对藩王制度很不认同,要知道老朱死了,他就是太子,是大明未来的皇帝,都是皇帝了为什么不能让自己的叔伯兄弟过的好一点。
      想到这里,老朱想给小朱讲故事了。
      “雄英啊,爷爷给你讲个故事好吗,听完你再说说你反对的原因,好不好?”老朱尽量让自己和蔼一些,他不想吓着自己的宝贝大孙。
      朱雄英点了点头。
      “咱家祖上几代都是农民,专门给地主家打工,在元朝,像咱家这种处在最底层的人,想接触到文化知识也是基本不可能的。
      你爷爷我是家里第四个儿子,但我的出生带给家里的并不是开心而是烦恼。
      因为这时候,家里面已有多个孩子,对于爷爷那都是农民的父母而言,解决温饱就成了最大的问题。
      因为他们没有别的赚钱门路,不会做生意,也没有田地,只能在地主家赚点工钱,平时竭尽全力也仅仅能维持温饱。
      爷爷像你现在这样有家里人的疼爱,但是为了生存,爷爷不得不很早就开始替地主刘德放牛,以此来换一口饭吃。
      爷爷知道你最近读了很多的史书,历史中的很多青史留名的人,大多从小就志向远大,但爷爷不同,爷爷从小唯一的愿望可能就是能够吃一口饱饭而已,但就是这个简单的愿望也不能完成,因为那该死的贪官污吏,收着各种杂税,爷爷那时候能吃口饱饭都是奢望。
      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那一年爷爷十六岁,正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的年纪。
      可就是这一年,爷爷经历的却是饥荒和灾难。
      从那年春天开始,旱灾、蝗灾和瘟疫,就疯狂的在爷爷的家乡濠州肆虐。
      元朝吏治腐败,朝廷赈灾的物资根本没办法完整的送达地方。
      不到半月,爷爷的父亲,大哥、大侄以及母亲就先后去世,家中只剩下了爷爷和你二爷爷。
      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都没有。
      走投无路的爷爷不得不去乞求地主刘德,希望刘德能够大发善心为他的亲人施舍一块小小的坟地,但刘德非但没有大发善心,还将他怒骂后赶出了家门。
      幸而,善良的邻居刘继祖给了咱家一块坟地。爷爷兄弟二人就这样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亲人草草地安葬在了刘家的土地上。灾难的惨痛,富人的无情,穷人的慈悲,都在爷爷的心里刻下了深深的烙印,爷爷的内心开始变得冷酷,这也是为什么爷爷现在如此痛恨贪官和仇视富人的原因。
      后来,为了活命,爷爷被迫和爷爷的大嫂、二哥、侄子分离,开启了各自逃命的生活。
      爷爷为了有口饭吃,选择去皇觉寺当了和尚。
      起初,爷爷以为寺庙里的和尚都是那种普渡众生、慈悲为怀的人,然而进去以后我才发现,这些和尚和地主刘德并没有什么区别,他们都是徒有虚名,不仅不烧香不念佛,还让我干寺庙里又脏又累的杂活。
      为了混口饭吃的我,不得不承受着这一切。然而,饥荒实在太过严重,没过多久,寺庙里的粮食也撑不下去了。
      爷爷只好出去乞讨,这对爷爷来说是一件极其没有尊严的事情,但为了活着,我不得不拉下尊严去敲开一扇又一扇门,渴望每一扇门背后递来的都是粮食,而不是无情的冷眼与嘲讽。
      爷爷的年少生活就是在饥饿、痛苦、斥责、打骂、流离失所和煎熬中度过的。
      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没有希望。
      最后爷爷因为淮西兄弟们的帮助,建立的大明,爷爷尝过挨饿的滋味,当过和尚,做过乞丐,想让咱家的子孙后代过的好一点这有错吗?”
      朱雄英沉默了,无尽的灾难,刻骨的伤痛,残酷的现实,以及挣扎在死亡边缘求生的蹉跎岁月,都变成了磨砺宝剑的沙砾,越痛越锋利,这才让老朱建立了大明。
      朱雄英知道眼前这个人,明太祖朱元璋这样苦口婆心给自己讲这些故事不为别的,只是希望他可以不反对藩王制,但是他不能,士不可以不弘毅,藩王制度待遇问题这件事必须从老朱开始做起,也只有老朱才能做,因为此时的老朱,军权,君权,相权,权利集一身,藩王都是他的儿子,只有他做他们才不会有大的反抗。
      “爷爷,父亲,我给你们读些数据,咱们再讨论此事,如何?”
      老朱点了点头,朱标也没说话,他们并不认为一些数据就能改变他们的想法。
      “前些年明旨颁布藩王的待遇是;
      岁支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丝三百匹,纱罗各一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一千匹,绵二千两,盐二千引,茶一千斤,马匹草料月支五十匹”。郡王每年的待遇是“岁支米六千石,钞二千八百贯,锦一十匹,?丝五十匹,罗二十五匹,绢及冬夏布各一百匹,绵五百两,盐五十引,茶三百斤,马匹草料月支十匹,这个数据没有错吧。
      我朝对民众收取田税,其中规定凡是官田每亩收税五升三合五勺,农田减少二升,重租田八升五合五勺,没官田(因为犯罪查抄等原因充公的官田)一斗二升。
      我朝的土地大概在4亿亩,每亩产2.7石,一石十斗,一斗十升,按我朝公布的收税方法计算,可以收税3000万石,这个数字如果不出意外,很多年都不会改变。
      爷爷您现在已经有了20多个儿子,孙子我就给您算200个,这个不多吧?
      爷爷您的每个儿子封亲王每年是5万石,就是100万石,您的孙子封郡王每年是6000石,这就是120万石,再加上一些其他的费用,大概是300万石。
      爷爷这么一算,到我爹继位了,光是每年宗室都需要国家都需要花费300万石,这个数字随着咱大明宗室的增多,数字肯定会越来越大,在孙儿的估算,大概150年后,光宗室就需要花费国家三分之一的收入。”
      朱雄英说完自己都有点懵,更别说朱元璋和朱标了,他俩这几年也没闲着,朱雄英小时候讲的计算方法,他两现在也学会了。
      老朱叫上朱标,站在桌子前,用笔开始演算,越算越心惊胆战,因为朱雄英说的都是真的。
      “雄英啊,你应该没说完吧,你继续说。”
      “并且,爷爷我说了你别生气啊,藩王到了封地之后,一般都会大量的从百姓手里掠夺土地,成为百姓的地主,因为藩王都不用交税,因此....
      并且我朝的免税集团太大。皇室的大部分亲戚和贵族都享受着朝廷的免税政策。
      特别是为了鼓励科举考试,朝廷对通过科举考试的进士和新兵免征或减税。
      这样下去,时间越久,越来越多的人越来越多的土地都不需要交税,这就会导致了国税的减少。
      免税群体大多属于统治阶级,他们利用自己的政治资源作为庇护所,以各种方式夺取人民的土地。
      例如,一个人必须缴纳土地税,但如果他把土地卖给免税集团,他就会成为免税集团的租户,他只需要向免税集团缴纳租用土地的费用,而不用交税,国民需要少交税,而免税团体不需要交税,所以对国民和免税团体都有好处。
      唯一受损的是朝廷。本应由朝廷征收的税款,却由免税集团征收。人们不明白的是,没有了土地,就没有了根。对于朝廷来说,太多的农民失去了他们的土地,这将形成一个隐藏的风险。一旦出现天灾人祸,爷爷您刚才给我讲的故事就可能在我朝实现,纵观历代王朝,就没有不衰败的。
      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如此。
      还有爷爷,我并不反对分封藩王,但是我希望能把藩王分封的远一点,因为我朝养育百姓的数量是有限的。”
      老朱一拍桌子,他很生气,藩王到封地的这些表现其实他也知道,但是呢,因为是自己的儿子,老朱也很无奈,自己大孙说的这些并没有人给他讲过,这就是老朱的眼界问题。
      朱标有点难以接受,一直以来朱标接受的都是儒家教育,君权神授:就是说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的神授予的,皇帝又称天子,就是天的儿子,就是体现了这个词的意思。而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就是人类的行为会影响天道的变化,比如说发生了什么天灾,就代表了皇上失德,乃上天的惩罚,以此让君主反思自己的错误。这就是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的意思。
      但是现在他的儿子现在说的东西,通过一个个数据清楚表现出了,大明所存在的问题,虽然说有点打老朱的脸,因为这些都是老朱定的,但是老朱和他都验算过了。
      不得不说朱雄英说的都是事实。朱雄英又继续说了起来
      “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国的土地容纳人口的数字是有极限的。
      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爷爷您下谕中书省臣僚:“民,国之本。古者司民,岁终献民数于王,王拜受而藏诸天府,是民数,有国之重事也。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
      您的户帖制,是受南直隶宁国知府陈灌的启发。
      陈灌上任宁国知府的第一件事,就是查清豪强户口、田地数目,禁止土地兼并,从而使农民得到部分土地,排除他们的疾苦。
      针对当时户籍极为混乱的情况,他发明了户帖制,在府内全面登记户口,每年核对一次。户帖制的实行,政府详细准确地掌握了民户的乡贯、人丁、产业等基本情况,便可以妥善地处理好户口、土地和赋役的问题。甫一推广,便受到宁国百姓的拥戴。
      您得知后,认为此法甚好,于是下令在全国推广。
      这其实是一次全国性的人口普查过程。户帖的格式和调查项目由户部统一规定,统一印制,登记的项目有:户的种类、户主的原籍、居住所在地、家里人数、年龄、性别、与户主的关系等。户帖有帖、籍两联,并于两联骑缝处写上编号、钤印,户部尚书、侍郎以次官员,事先在户帖上押名。印制好后,出具榜文,颁发给州县官府;户帖下达到地方州县后,由州县正官兼任提调官,提调户帖勘合事宜。官员将辖区内百姓一一清点

第15章 解惑 人口承载极限[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