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6章 无商不奸[2/2页]

大明之明武帝实录 狐逍遥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可以了,可以了,我们以后又不是只买食盐,只是我现在缺钱,才卖的这么贵。
      我想以后这细盐一斤也只卖20文。”朱雄英长叹一声,这不是假话,前世一斤盐才多少钱,几块钱不到,而大明的百姓吃盐却那么困难,他于心不忍,现在把细盐卖得这么贵,究其根本还是为了修路,为了更好的服务百姓。
      “殿下,士农工商,商人是贱业,干这一行的虽然有钱,但是社会地位低,如果告诉他们自己吃的盐和朝廷百官吃的盐是一样的,再多的银子他们也愿意出。”沈平焦急的说着。
      他害怕眼前的皇太孙殿下不知道商人对社会地位的渴望,哪怕只是吃到和官员一样的盐这都是对他们最大的慰藉。
      “够了,你也是商人,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但是你就不想改变这一切吗?”朱雄英大声呵斥道。
      朱雄英其实很明白在古代商人地位很低下,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排在末尾,三教九流(帝王、文士、官吏、医卜、僧道、士兵、农民、工匠、商贾),由尊至卑,商人又排在九流的末尾。
      汉朝时,规定商人必须入市籍,且不允许穿丝织品的衣服,不允许做官。晋朝时,规定商人必须穿一黑一白两只鞋,头上戴的帽子上,要写清楚自己贩卖的商品的名称,其实是对商人身份的一种侮辱。唐朝明朝时,虽然允许农民可以穿好的衣服,但仍然不允许商人穿丝织品的衣服,并规定不许穿红色、紫色的衣服。由此可见,商人在九流排行中地位是何其的卑下。
      古代社会生产水平低下,物质生活简单,需要流通的商品并不多,主要以物物交换为主,商人的社会功能没有凸显出来;
      统治阶级为维护政权稳定,通常会严格限定百姓的活动范围,制定了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比如秦朝的商鞅,因旅店不敢留宿被擒获处死的事,这就更加阻碍了人口流动性,商人生存环境艰难;
      中国是农耕文明国家,以家庭和家族为单元,自给自足,自我管理,商人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倒腾货物为生,这在以儒家文化浓厚的中国,是为人所不耻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人以读书出仕为尊,再不济也可耕读传家,而不会经商谋生。
      而关于商人地位的地下,其主要原因在于古人“重农抑商”的思想。
      商人诞生于商朝,其产生时便地位不高。到了战国时期,出现了著名的商鞅变法,其中便实行了“重农抑商”的政策。汉武帝时期实行了工商食官等政策,打压商人。可以说在不同的朝代,商人一直处于被限制的状态。所以在古代中国,商人命运是很悲惨的,他们即使有财富,但是却一直不能从政,直到明清,这种情况才开始改变。
      并且,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大国,以自然经济为主,而且以儒家思想作为主体思想,而商人给人一种“无商不奸”的形象,所以遭到多数人的排斥。其次,古代读书人地位最高,而有视金钱如粪土的说法,古代的士人非常清高,不屑于与商人为伍。在加上千百年来,古人固有的\"重农抑商\"思想,使得商人的地位一直处于低下状态。
      到了明清,随着私有财产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商品贸易,因此,商人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晋升。
      但是朱雄英没有想到的是,就连沈平这样的大商人都看不起商贾的这个身份。
      朱雄英很明白沈平想说什么,文武百官才能吃到的细盐,商人花一点钱就能吃到,那就花钱呗,银子在那些真正的大商人眼里,那就只是个数字罢了,花一些银子就能让自己的内心得到满足,这其实是不对的,这是虚妄的。
      “沈平,我知道你在想什么,千百年来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是低下,商贾更是贱业,但是这一切真的不能改变吗?
      士农工商,凭什么商人的地位就最低,这一切是可以改变的,王侯将相还宁有种乎,你们商人的地位又凭什么不能提升?
      儒家现在是很强大,但是千百年前,你商家的老祖宗,吕不韦不也出将入相,以前可以,现在为什么不可以呢?”
      沈平呆呆地看着眼前的这个年幼的男子,不由的涕泗横流,痛哭不已。
      “殿下,殿下,我想改变商人的地位,但是我没有办法啊。”沈平一边哭一边说。
      对他来说,朱雄英的言论深深的刺激了他。
      但朱雄英的言论只是刺激了沈平吗?
      毛襄也大为震撼,朱雄英对儒家不喜,毛襄有所耳闻,但是没想到,已经到了如此的地步,这让毛襄感到阵阵寒意,朱元璋那么厉害对儒家也没什么好办法,剥夺了相权,看似皇权增加了,其实不然。
      要不是朱雄英给朱元璋想了一个内阁的办法,不然的话,你看看朱元璋一天得批阅多少奏折,治国从来都不简单。
      现代的一个县长一天都忙得找不着北,古代和现代跟没法比,交通和信息的传递速度太慢了,皇帝可不好当啊。
      其实要不是朱雄英穿越过来是朱雄英,他是断断不会参与到大明的事情中来。
      因为建设比破坏难多了。
      朱元璋虽然把元人驱逐走了,建立了大明,但是中国古代的剥削者其实不是皇帝,皇帝只是这个阶级的最顶层。
      金、宋末年的汉族大地主,许多人因投降蒙古保持了自己的田地财产。江南大地主受到的损失很小,他们继续兼并土地,一些富户占有两三千户佃户,每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如松江曹梦炎占有湖田数万亩,瞿霆发占有私田并转佃官田达百万亩。
      贵族官僚掠夺土地,地主富户兼并土地,使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元朝政府承认:各地的地主一般多从“佃户身上要的租子重,纳的官粮轻”。徭役不均的现象也日益严重。以元末福建崇安为例,富豪只占全县纳粮户的九分之一,所占土地却有六分之五,而官府却将富户应承担的徭役强加在“细民”身上,“贫者受役旬日,而家已破”。
      而朱元璋建立的大明,从现在来说,问题很大,军事,政治制度,经济这三方面都很难办,朱雄英现在是真的想从农村包围城市,但是他知道,他不能,因为他是皇太孙。

第6章 无商不奸[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