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0章 蜂窝煤[1/2页]

大明之明武帝实录 狐逍遥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洪武年间,石炭其实已经是一种燃料了,虽然说它的烟很大,很呛人,用的时候不小心还会死人,但是最起码在寒冷的冬天,它还是穷人家的温暖,给了他们生存的希望。
      在古代,人们将煤称为石涅、石炭、石墨、乌金石、黑丹等。确凿的考古资料证明,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即距今六七千年前,古代人民就已发现煤炭,并巧妙地加以利用。
      我国古代最早是将煤用于雕刻。据考古发现,1973年,辽宁的考古工作者在发掘沈阳新乐遗址时,在生活遗址里发现大量的朴拙而小巧的精雕刻制品、煤块、半成品。经测定,这批煤精制品是生活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人们所采集、成批加工制作的。因此,中国用煤的历史至少有六七千年了。
      西周墓葬里出土了用煤雕刻的装饰品及各种动物。战国时成书的地理著作《山海经》中,就有关于在当时的陕西、四川等地“多石涅”的记载。时至今日,仍然存在这种煤雕工艺。
      当然,中国古人对煤炭的发现也有可能是从用火开始的。要知道,煤是可燃的,零散而露头的煤一旦接触火源就会燃烧。在一定条件下,煤炭也可以发生自燃……人们从中得到启发,时间一长,就会发现煤炭的可燃性。
      实际上,自汉代起,我国很多地方已将煤当作燃料。新疆、甘肃、辽宁、河南、河北、陕西、四川、江西等省份,都有此时使用煤炭的证据。在辽宁抚顺汉代居住遗址的火坑里,发现有煤炭烧过的痕迹。
      煤炭开采技术水平成熟。魏晋时已有深达八丈的煤井,以及可容纳一百多人的煤洞。汉文帝的内弟在穷困潦倒时也曾挖过煤。
      煤炭成为冶铁业的燃料。在河南巩县铁生沟、郑州古荣镇和山东平陵的汉代冶铁遗址中,都发现有煤块或煤饼。据《水经注河水篇》载:在龟兹(新疆库车)北二百里有山,人们取山上的石炭来冶炼山上的铁,供周围地区使用。龟兹属西域地区,在张塞出使西域前,那里还处于铜石并用时代,张赛出使西域后,汉朝的冶铁技术开始传播到那里。
      此外,我国著名的抚顺煤田也是那时发现的,据说当时居民在打井、挖莱窖时都能挖到煤。
      可见,当时中国已经开始大规模开采并使用煤炭。据《史记外戚世家》中载:汉文帝时,宜阳附近的煤矿有一次发生“岸崩”,致使“岸下百余人尽压杀”。可见,当时采煤的规模是相当大的。另据郦道元《水经注》载:东汉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在业县(河南临漳县西)建造了规模很大的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有屋数百间,其中冰井台内储藏着燃之难尽的石炭。
      至宋代,我国陆续发现了很多大煤矿,已经开始建立起一套科学的采煤方法。在河南的鹤壁宋代煤窑遗址中,可以发现当时已使用两个井筒和两条主要大巷道进行开采,还有较好的通风、照明、支撑和分段提升、排水等措施。
      尤其在通风方面,井巷布置合理,保证井下空气通畅,防止火灾,这采矿技术,在当时世界中是先进的,比欧洲早数百年。
      宋代用煤炼铁已经非常普遍了,制瓷业也用煤作为燃料。一些地方的人们,还用煤代替柴草,成为生活的主要燃料,如当时的汴京城内“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燃薪者”。
      到元代,民间用煤更为普遍了。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到中国来,看到人们用煤炭做燃料,非常惊讶,他在游记中描述:“中国全境之中,有一种黄石头,采自山中,如同脉络。燃烧和薪无异,火候且较薪更好。如果夜间燃火,次晨不熄。”从汉到元,中国用煤做燃料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在这位周游列国、见多识广的旅行家眼中,竟成闻所未闻的新鲜事。
      明代的炼铁几乎全部使用煤炭。据《天工开物》载:明朝时期冶铁煤炭居十七,木炭居十三。另据明末方以智的《物理小识》载,明代有些地方在密闭条件下将煤烧成焦炭,用来炼铁,效果甚好。可见,我国当时已采用焦炭炼铁,比欧洲早几个世纪,他们直到十八世纪才开始用煤炼焦冶铁。
      除用作雕刻、燃料外,我国古代人民还将煤作为药物来医治疮疾,明朝药物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就对煤作药物进行了记载。
      那为什么应天府不用石炭呢?这是因为应天府附近很少发现过石炭的踪迹,民间虽然有人使用,但是基本上都不成规模,朝廷不会去开采。
      在这个时代,石炭的开采和使用,多是在西北等地,这些地方的人口是比较少的。对石炭的开放利用是比较低的。
      但是京师就不样了,人口稠密,洪武十八年应天府的人口都已经接近百万了。
      这对燃料的需求就很高,而此时在应天府周边发现的煤矿就让人人心浮动。
      对于王公贵族,文武百官来说,煤炭那是什么,狗都不用。
      但是对于穷苦百姓来说,石炭那就是命啊,用石炭在户外做饭,虽然呛人,但是一天能省下好几文钱,一天两文钱,十天二十文,一百天就是100文,那是多少的米面粮油啊。
      对从战乱年代过来的百姓,粮食就是生命。
      句容县发现石炭的消息,是句容县令从属下那里得知的。
      知道这个消息后,他没有感到愤怒,而是感到庆幸,庆幸哪里发现了煤矿,不然自家的皇帝陛下就得收拾自己了。
      皇太孙殿下真的神了,在句容都能发现石炭,真的不愧是皇太孙。
      一边庆幸,一边写着奏折。
      虽然皇帝不会降罪了,但是句容这地方有石炭自己这个当县令的没有发现,这就是失职了,还好是皇太孙把那些地卖了,要是换个人自己这顶帽子怕是得丢啊。
      做官真的不容易啊。句容县令摇头晃脑的想着。
      老朱倒是很高兴,在大本堂了对朱标说,“咱就是说,咱的大孙买荒山必定有他的想法,
      标儿你看看,石炭啊,那可是好东西啊。”
      “就是不知道句容的石炭储量有多少,要是不多的话...”朱标的话往朱元璋的内心交了盆凉水,是啊,虽然发现了石炭,但是不知道储量是多少,要是少了的话,那可就。
      “云奇,你去吧皇太孙,让他进宫来。”朱元璋语气平淡,内心却不是很平静。
      大孙啊,你可要给我一个好消息啊。
      老朱是一个从最底层崛起的帝王,他很清楚百姓柴火的需求有多大,石炭虽然不能彻底取代木材,但是它便宜啊,便宜就能减少民间百姓的支出,减少支出,这一年的冬天就能少死很多人。
      而朱

第10章 蜂窝煤[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