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体仁完全没有想到,这些言官御史会有这么大的反应,他现在完全是一脸懵逼。作为内阁首府大学士,他也不能没有一点尊严的就任由这些言官胡闹下去,他还是把皇帝的意思转达给了言官们。
同时,他还以阁老的身份对言官们进行了教导,但是似乎这些言官们并不想买这个账。他们只知道大明王朝可以流血,不可以认输;可以丧师,不可以割地!
想和谈无异于是卖国,那是个痴心妄想!再说这样的话,得而诛之。
温阁老很快就明白了,本来这就是超级大的黑锅,他没有必要替崇祯去背这个黑锅。他把言官们的意见都整理了下来,并且让他们各自回自己的衙门办事。
崇祯等待温体仁会带来一个好消息,然而言官们的态度,似乎早就在崇祯的意料之中,但是他没有想到的是竟然会有这样的激烈。
本来是鼓起勇气做出这样一个决定的崇祯,被言官们激烈的态度给打击到了。这个时候他才明白,为什么皇帝被称之为孤家寡人?因为大明王朝都是你朱家的,你有什么资格不去呕心沥血言官们,只不过是匡扶着属于自己的正义,至于这样会带来怎么样的后果,并不在他们的考虑之内。
崇祯觉得自己很累,他让温体仁先行退下,自己陷入了深深的思索之中。
随后内阁接到了崇祯皇帝的上谕,拒绝了这次和谈。
上谕的廷寄通过山海关交到了皇太极的使者手里,皇太极很快也接到了崇祯的意思,似乎他并没有因此感到意外。其实他想要和谈也不过就是一招两用,如果何谈成功了,他会向大明索要大批的东西,物资,人口,马匹,土地,但是如果何谈失败了,他就有了理由,用自己的武力去抢掠这些东西,而不需要皇帝来赐予。
对于大清的军队来说,他们没有什么正义的感觉,他们相信的是马刀之下生杀予夺全在自己。这也是努尔哈赤自从用十三副铠甲以来,灌输给大清军队的所有理念。
无论怎么说,崇祯十六年的十一月。大明王朝失去了这个机会,也许这是崇祯的最后一次机会。
平西伯、署理辽东巡抚、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接到朝廷上谕,命其严防死守,加紧练兵。吴三桂是专征专权的大将。手里掌握着两万五千人,这是朝廷的最后精锐兵马,也是朝廷的大门守卫所在。
不过,这时候朝廷还是适当的给了吴三桂一些甜头的,那就是把署理辽东巡抚的署理两个字给去掉了,改成了实授巡抚。
从署理到实授,真正做到了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可以换句话说,那就是辽东这块地盘,实际上已经姓吴了。
对于崇祯来说,未必不知道这样放权会造成尾大不掉的危害。但是他的心里却也很清楚,这大明的边关重地,哪怕是姓吴,也总比姓爱新觉罗要好的多吧。
其实这个时候,本该是山海关面临着一场大战将至的腥风血雨的,可是偏偏就在这个时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战争无法进行。无论是山海关还是大明王朝,实际上都躲过了一次劫难。
就在计划着要大举进犯明朝,一鼓而下夺取大明河山的清军,却忽然的偃旗息鼓了。
其实就连吴三桂都很懵逼的时候,其实凌小云却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就是在这个时候,一手缔造了大清的皇太极病逝了。大清正在为下一任继承人的事情纠缠不
第12章 准备过年[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