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任何人,过年都是非常重要的节日。对于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个会先到来的边军,则更是如此。
腊月的到来,让山海关的内的氛围变的紧张也欢快起来,大家已经辛苦了一年了,就想趁着过年的时候修整修整,吃点好的,轮流和家人团聚一下。
这并不算是一个多么过分的要求,却是他们期盼已久的。
辽东部队大部分的士兵都是辽东本地的人,从李成梁做辽东总兵的时代,就定下了招兵就招辽东人的规矩,袁崇焕上位以后,也一直沿用这个规则。
以辽人守辽土,用辽土养辽人。简单的两句话,就能解释辽东的士兵为什么这么敢打敢拼。因为他们护卫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土地财产,更是自己的爹娘和老婆孩子。
进了腊月之后,最为忙碌的就是伙头营了,他们开始准备大量的蔬菜和肉食,甚至还准备了很多平时不多见的水果和葡萄酒。准备让士兵们过个好年。
中军大帐里,吴三桂的情绪很乱,他并不是不想过年,而是他没有心情过年。他现在是辽东巡抚,也是辽东总兵官。已经成了辽东地区唯一的一把手。
换句话说,辽东地区的存留,也就都在他的一念之间。他之所以这么犹豫,是因为前两天抓住的一个人,搜到的一封信。
两天前的晚上,吴三桂正在秉烛读书,一名校尉进来报告说,巡哨的百户赵顺抓住了一名清军的奸细,并且在他的身上搜出来一封书信。
吴三桂想都没想,就直接在岸上的竹筒里抽出一支漆着红漆的令牌,扔给了那名校尉,说道:“这等小事,不必多说了,拉出去砍了就是了。费的什么口舌。”
不过那名校尉却没有转身出去,结果令牌来踟蹰了一阵才说:“赵百户说,此人被抓获,却并不算慌张。他说自己是清军的副将,奉了大清摄政王多尔衮的命令,前来和大帅商谈。”
就在一瞬间,吴三桂的脑子里飞速运转着,他在想,如果自己就这样的把这人给砍了,别人会说什么,怕是有不良用心的就会说他这是杀人灭口,把自己死死给钉在通敌的罪名上。要知道,袁崇焕就是死在了这上面,和袁崇焕相比,自己又算的什么呢。
好歹就是这样了,把此人带上来审一下,万一真的是什么副将,就把他送到京城去,自己还是个功劳。
想到这里,他就命校尉把那人带上来。
大概有个一盏茶的功夫,赵顺带着十几个士兵,押着一个五花大绑人上来了。此人头上缠着辫子,一望可知不是大明子民。
想了想之后,吴三桂命令给他松绑。说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位既然是一位二品副将,自是有武艺的,怎么会被你们轻易擒住,想必是因为他根本就不想反抗罢了。你们还不松绑。”
松绑后,那名清军向上抱拳,拱拱手说道:“吴大帅不亏是大将风度,佩服之至。当着明人不说暗话,我是摄政王手下的心腹将领,我叫何洛会。今日前来,是特做说客的。”
说着,就把书信呈上,等吴三桂展开看时,上面是一色钟王小楷,写的一丝不苟,大致意思就是,如果此时吴三桂能够倒戈来投,可封王爵,镇守一方,岂不比和大明一起苟延残喘的好。
第13章 清军说客[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