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没了您的信任,丢失了过半的粮草,受了明军的埋伏,实在是罪该万死。请王爷对我治罪,本来是在追随王爷,鞍前马后。”
多尔衮连忙把他扶起来说道:“这是说的哪里话来,你不过是一个区区文官,能够把粮草押运到前线已经殊为难得,怎么还能对你有所苛责呢?再说,本王率领十几万万大军,在这中前所外,不也是被凌小云那小子困了十五天吗。这个怪不得你,下去休息去吧。”
在何洛会下去之后,多尔衮找来了吴三桂商量。对他说:“吴将军,现在我看城内已经有所松动,李自成的士气已经开始外泄。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发动猛攻,应该会可以在几天之内一鼓破城,再说我们现在已经又多了百万斤的粮草供应,所以不用担心会因此而影响士气,你看如何?”。
吴三桂最近一直作为多尔衮的马前卒来打前战,虽然他心里有所不满,但是他知道,这次作为给新主子的见面礼是十分有必要的,所以他打的也就非常的起劲。
这时听到多尔衮如此说,连忙回应道:“启禀摄政王,卑职认为现在虽然说大顺军士气有所外泄,但是他们囤积的粮草银两充分,如果我们继续围城,可能会旷日持久,不会有所更大的突破,要想更好的办法才行。”
多尔衮看着眼前这位身经百战的吴将军,正想要听听他的意见,于是忙说:“吴将军有什么话尽管说来,如果将军能够提出良策,那岂不是最好,本王爷免得在这城下受这活罪了。”
吴三桂连忙说道:“摄政王,卑职认为,我们把这座城池团团围住,实际上是要给了他们坚守城池的勇气。如果我们破城之后,他们每一个人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所以他们才会矢志守城。但是如果我们给他们做出一种假象,看出我们士兵松懈,他们就会来突袭我们,或者说放松警惕,那样就是我们真正的收拾他们的时候了。”
这番话真的算得上是一番高论,多尔衮想了又想,忽然问道:“吴将军,这是不是就是你们汉人说的,围师必缺。”
多尔衮的话让吴三桂一愣,他没有想到,这位大清政权的摄政王并不是一个荒蛮之人,他对兵书战策有足够的研究。
不然的话也不会脱口而出这四个字了,因此吴三桂对于多尔衮凭空添了几分敬畏。
他对多尔衮说:“正是如此,如果我们太过于逼迫的紧急了,他们就会同仇敌忾,士气高涨。我们给他们看出松懈的样子,那么他们自己就会松懈,等他们松懈下来的时候,就是我们全面进攻他们的时候,到时候他们肯定会无所防备,被我们一击即溃。”
事情有了一个思路之后,那一切都好办了。一直以来在前线督战,没有什么好好休息的多尔衮,此时此刻也准备睡一个安稳觉了。
他觉得有了吴三桂的这个计策,攻破这座都城已经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他甚至都想好了,抓住李自成之后应该如何处理。虽然现在想这些,实在是有些太早了。
不管怎么说,这总归也算是一个好的事情,多尔衮去休息了,把前线的指挥权全权交给了吴三桂。包括清军的指挥权,虽然这只是表面上的,多铎还严格地掌控着两白旗的部队。
吴三桂却没有想过自己能够指挥大清部队,但是他那些从辽东军改编而来的绿营部队,自己却使着得心应手。
他告诉自己的士兵们,要给守城的大顺军一线希望,他们才会真正的看到生的好处,真正的松懈下来。而绿营部队不折不扣地执行了这个命令。
又是三天之后,城内的士兵已经开始士气松懈,而李自成和宋献策等人,也觉得城外的联军似乎没有了精气神儿。
他们正考虑着是否要派出一支精兵,打一个措手不及。
但是这个时候,一直在旁边被冷落的刘宗敏却说:“这是敌人的疲兵之计罢了,请陛下和军事不要上当,不然的话悔之晚矣。”
最近这段时间,刘宗敏作为前锋大将,连连吃起败仗,所以他在大顺军内部无论是威严和军权,都已经一落千丈。
这个时候他本是没有发言权的,低调为主的好。可是他之所以说出这些,也是出于对李自成的绝对忠诚。对此宋献策十分清楚,但是他并不觉得刘宗敏你说的是对的。
这位曾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军师,曾经号称大顺军小诸葛的宋献策,也已经被自己曾经的成就迷惑了双眼。
他现在已经对自己迷之自信,绝不可能听从别人的不同意见了。
刘宗敏的正确意见被搁置不用,而宋献策,亲自挑选了一万精兵,想要出城来迎击清军。
这个时候李自成并没有反对,他觉得城外疲惫的清军此刻不堪一击,就交给军师立威好了。
第87章 围师必缺[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