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一说出口,鲁小明更加激动,张口想回答,却发不出声音。
好半晌,二人才平复了心情,当下相携了进城,来到县衙。昌邑县衙并不大,辛清纯感觉比当年自己住过的蠡县县衙还要小一些。
昌邑县人口不多,成规模的家族也没几家,鲁小明打开话匣子,把他任职半年来昌邑县的一些现状和心中的疑虑处,一一对辛清纯说了起来。
对于倭寇作乱和海防之事,鲁小明也直白地说了自己的看法。
总之,就是因为长期的海禁,使得百姓生活艰难,再加上兵额不足,战船失修,因而每次倭寇来袭,朝廷都不能组织有效的防御,导致小小的昌邑县,更加饱受倭寇之苦。
直到李少悔探头探脑的在外面转悠了好久,二人才想起来时已至午,尚未用饭。
鲁小明与李少悔也是熟悉的,当下拍了自己脑门一下,笑道:“见了辛兄一时激动,竟把这么重要的事情给忘了,该打。”
这个时候,鲁小明乍见故人的激动才终于平复下来,恢复了以前那个爱说爱笑的性子。
辛清纯留在了昌邑县,一连几日跟着鲁小明转转这里,又转转那里,这一看,才发现鲁小明虽则来这昌邑仅仅半年,却留下了数不胜数的痕迹。
有鲁小明正组织修建的水渠,也有已经整修好的学堂,还有已经选好址,计划修建的义仓,种种变化,都是鲁小明就任半年以来留下的。
临海的村庄和巡检司,更是二人重点视察的地方。
昌邑县三山岛,是优良的海港,因为剧情需要,在这个朝代,也属于鲁小明管辖。
岛上有驻军,正是用来防御倭寇进犯的巡检司,人不满百,有破船几只。
本朝在各府州县关津要害之处都设巡检司,司有巡检、副巡检,掌缉捕盗贼,盘查奸伪等,若是在内陆县,巡检司通常为县级衙门底下的基层组织,类似于后世的派出所,有一定的行政权力。
不过在这昌邑县,因防御倭寇需要,这昌邑县巡检司,主要以军事为主。
可是这昌邑县巡检司,哪有什么军事力量?炮无一门,小破船只有几艘,莫说出海巡视,即便是在岛上防守,力量都不够。
至于周边沿海村庄,各村倒是有自发组织的防御力量,也是单薄地可怜,武器无非是软弓两把,破刀几柄,其余就是锄头镰刀之类的农具了。
越是了解的多,辛清纯的眉头就皱的越厉害。
就连潘国林赶来昌邑县,要陪同辛清纯调研,都被他毫不留情地赶走,一股无名的愤懑涌上心头,他无论如何也想不到,山东沿海的御倭兵备,竟松弛若此。
这是在历史教科书上看不到的,也是在朝堂里未能听闻的。
他在内阁任司值郎期间,接触到的各类公文数不胜数,但是关于御倭措施的公文,竟未见过一份。
站在三山岛上,吹着深秋里略带些寒意的海风,辛清纯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李少悔趋前一步,将一件大氅披在辛清纯的身上,他这才回过神来。
 
第206章 三山岛试炮[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