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李陵容的亲孙子,他的肤色可一点都不黑。
而就在刘义符与姚氏沉醉于温柔乡中的时候,在已经显得寒冷异常的北魏都城平城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原来拓跋嗣的妹妹华阴公主听到太史令(主管天象之官,我第一章说钦天监是个错误。)王亮、苏垣二人根据谶言推算出:“国家当治邺,应大乐五十年”的说法,向拓跋嗣建议迁都邺城。
拓跋嗣听到这个说法之后又见多次出现灾荒,于是便召开了会议商讨是否应该迁都邺城。国子监祭酒崔浩正在服父丧期间原本不应上朝,也被拓跋嗣特意招来议事。
“陛下,迁都邺城确实可以救今年之灾,但是并不是长久之计!”崔浩听完太史令的说法之后旗帜鲜明的表示了拒绝,并开始陈述自己的理由。
“其一恒山以东的州郡大族与百姓都以为我国处于漠北之地人畜不计其数,数量之多有如牛毛。现在若是迁都的话,一部分人要留守平城,一部分人南迁那就会减弱我们的力量也不能布满各州之地,这就暴露了我们人数不多的事实。”
“其二,国人分布各州郡杂居之后恐怕有不少人水土不服会产生疫病,到时候百姓们会恐慌沮丧而四方敌国听闻之后必定回来进犯。柔然与屈孑(赫连勃勃)必定会联合进犯云中与平城,从邺城到平城远隔千里又有太行山与恒山阻隔救援不便,到时候边境便会多事。”
“其三,我国居于平城控扼险关,若是东部州郡发生叛乱,大魏骑兵可以瞬息出发平叛,轻骑成群出动炫耀国家兵威于各处田野之中,那里的百姓看到大魏的骑兵席卷而来又怎么能知道我们兵多兵少,他们只会望风拜服,这是我大魏震慑汉人的长策。”
“其四,平城北面便是草原,我们的部众在这里放牧牲畜产出乳酪加上采集的野果足以救灾度过灾荒,何必劳民远迁。”
拓跋嗣听完崔浩的理由不由大喜,崔浩虽然是一个汉人但是他给出的理由完全是站在拓跋鲜卑角度去考虑,每一条理由都说到了拓跋嗣的心底里去。
“崔卿之言深得我心!以后不可再议迁都之事!”
众人见拓跋嗣已经决定不迁都,无奈之下只好不再进谏,这让长孙嵩等人更加讨厌崔浩。只是拓跋嗣没想到的是崔浩的建议看似是为他着想,其实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因为恒山以东的东部各个州郡正是像崔浩出身的清河崔氏这种世家大族的聚居之地,拓跋氏不南迁那么就要依仗他们这些大族来统治地方。
这些大族只需要每年缴纳一部分租税就可以实现了土皇帝的梦想,正所谓“天高皇帝远”他们做什么,拓跋氏根本不清楚,崔浩当然忠于拓跋嗣但是他还是不自觉的维护自己的家族利益。
这正是“屁股决定脑袋”的真实写照,就像后来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需要迁都才能完成一样,那时候崔浩的这些理由却都不值一提了。
第92章 南北[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