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之后,曹化淳调查火灾有了结论:意外。
朱安担心的谋害之类的事情没有发生,松了口气的同时又是一阵火大,对曹化淳道:“吩咐下去,如今天气渐冷,炭火使用一定要严防火灾,记得严明宫规的同时也不要让守夜的宫女太监太劳累,可以多分几班值守。各宫隐患也要排查,一处也不要放过。”
曹化淳领了旨意雷厉风行暂且不提,却说选秀已经完成了筛选阶段,5000名妙龄少女进宫接受考核,皇宫里一下子就热闹起来,朱安好几次假装路过,偷偷地去看。身边的人倒是没什么,他自己心里却总觉得做了亏心事似的,没看到别人尴尬,果然尴尬的就是自己了。
心里叹了口气,性格使然,他是无论如何也成不了放荡不羁的风流才子了。正心不在焉地做着木匠活,过来说道:“皇上,徐光启来了。”
“哦,快传。”朱安脱口道,说完又改口,“嗯,去乾清宫。”他可不想给在这里见徐光启,给这位偶像留下荒唐的印象。
徐光启已经快60了,看着他苍老的面容,朱安心绪难明。徐光启一生留下许多宝贵的财富,却都是留给后人的,在他生前却没做成什么大事,以至于大明失去了一份中兴的希望。
“臣有礼物献给皇上。”徐光启皇帝有些走神,开口说道。
“哦,什么礼物?”朱安倒是很有兴趣,这还是第一个给皇帝送礼的大臣,居然是徐光启。
见皇帝有要看,魏忠贤赶紧去提了过来,一个布袋,大约装了半袋。打开一看,朱安就笑了。
“这是红薯,也有叫番薯的,是从佛郎机引进的。”徐光启介绍道。
朱安当然知道这东西,但他也没有打断徐光启说话,徐光启说的有些确实是他不知道的,毕竟前世他也只听说过,具体操作就不知道了,这也是他放权给下面去推广玉米的原因。
听徐光启说完,朱安才知道,原来徐光启为了番薯种植已经实验好几年了,等终于探索出来经验,推广起来却是处处阻碍。
这主要还是地方政府不作为,朱安其实对地方官的懒政、怠政早有猜测了,但现在听徐光启说起却还是愤怒。这帮家伙除了贪污受贿,盘剥百姓,还能干什么?
“皇上,这红薯种植并不影响稻米的收成,北方大米原本就是一年一熟,收成之后正好可以种植红薯。”徐光启见皇帝听得认真,恳切道。
“朕明白了。”朱安郑重点头,你写一个折子,阐明此事,明日朝会,朕会交朝臣仔细商讨。
“臣遵旨。”徐光启激动跪拜。
朱安连忙亲自去扶,心里越发感动,大明能人还是有很多的啊,而这些人往往也是忠义之士,如果能好好利用,哪有满清什么事?
想起历史上这些人不是战死就是被害死,要不就殉国自尽,朱安眼睛都红了。
有关军校的事情,他还有许多话要跟徐光启说,便设了酒宴招待徐光启,这也是第一次留大臣在宫中吃饭。
原本他都是四菜一汤,这次菜加了一倍,看着满桌的佳肴徐光启感慨:“未曾想,皇上竟如此节俭。”
朱安听得倒是有些脸红,两个人八个菜这叫节俭?不过想起大明皇帝一贯的做派,自己还真算节俭了。皇帝嘛,不单大明,哪朝哪代不奢侈?这么一想,这个美名还真是当之无愧。
见徐光启只坐了半个屁股,朱安道:“朕随意惯了,爱卿不必拘谨。”
菜式简单,服务倒是周到,两人吃饭,还有太监帮忙夹菜。原本朱安自己吃饭没这么麻烦,但这次毕竟是招待大臣,该有的礼遇不能少。
第12章 左光斗上书屯田,魏忠贤奉旨修宫[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