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文字是书籍的第一要素,中国自商代就已出现了较成熟的文字,甲骨文。从甲骨文的的规模和分类上看,那时已出现了书籍的萌芽。到周代,中国文化进入第一次勃兴时期,各种流派、学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书局面,作为文字载体的书籍,已经出现很多。周代时,甲骨文已经向金文、石鼓文发展,后又有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文字体。书籍的材质和形式也逐渐完善。
      中国正规书籍的最早载体是竹和木。竹子加工成统一规格的竹片,置火上烧烤,蒸发竹片中的水分防止日久虫蛀和变形,然后在上书写文字,就是竹简。竹简以革绳相连成册,称简策。这种装订方式成为早期书籍装帧较完整的形态。另外还有木简的使用,方式同竹简。牍,则是书写文字的木片,木牍以片为单位,一般着字不多,多用于书信《尚书》中说:惟殷先人,有典有册。从其所用材质和使用形式上看,在纸出现前,它是主要书写工具。书的称谓大概是从西周的简牍开始。今天书籍的名词术语,及书写格式和制作方式,也都承袭简牍时期形成的传统。当时欧洲盛行古抄本,所用多是树叶,树皮等。年代久远竹木材质难以长久保存,现在很难看到完整古籍。
      据文献考古发现,西汉时已经出现了纸《后汉书,蔡伦传》中载:自古书契多编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古人认为造纸术是东汉蔡伦所造,其实在他之前已经发明了造纸术。魏晋时期造纸技术,用材工艺发展,几乎接近近代机制工艺。东晋末年,正式以纸取代简缣作为书写用品。当时的古埃及主要书写材料用纸莎草制成,很长一段时间,西方很多国家都用这种纸。中世纪以后羊皮纸代替了它。中国的造纸术和印刷术对书籍装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东汉纸的发明,隋唐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促使书籍成型。印刷术替代了繁重的手抄写方式,提高了书籍的品质和数量。在这种情况下,书籍的装帧形态几经演进。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简装和精装等。
      欧阳修《归田录》中说: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唐以前,纸本书的最初形式仍是沿袭帛书的卷轴装。轴通常是一根有漆的细木棒,也有用珍贵材料,如象牙,紫檀,玉,珊瑚等。卷的左端卷入轴内,右端在卷外,前面装裱有一段纸或丝绸,叫做镖。镖头再系上丝带,用来束扎。卷轴装的纸本书从东汉一直沿用到宋初。一篇完整的文稿称作一卷。隋唐以后中西方盛行宗教,卷轴装除了记载传统经典史记外,就是众多的宗教经文,中国多是以佛经为主,西方的卷轴装多以圣经为主。
      张铿夫在《中国书装源流》中说:盖以蝴蝶装式虽美,而缀页如线,若翻动太多终有脱落之虞。包背装则贯穿成册,牢

就是想偷个懒[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