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今天有事耽搁了,正在补上,很抱歉。下面是整理的资料,请无视。明早刷新本章即可)
      【伏皇后】
      汉献帝皇后,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人,西汉大司徒伏湛八世孙,父亲是学者伏完,嫡母为阳安长公主刘华。作为皇后二十年,于建安十九年被曹操幽闭而死。
      180—214,比刘协大一岁。
      (立为皇后)
      190初平元年,董卓挟持汉献帝到长安,伏寿跟随,此时她已入掖庭为贵人。
      195兴平二年,立为皇后,时年15岁,父亲伏完任执金吾。不久,汉献帝东归,李?唷⒐?岬茸繁?虬芎合椎塾诓苎簦?合椎塾谝雇硗刀苫坪拥缴轿骶常????啥疾叫谐鲇??妗
      伏皇后为了给自己与汉献帝留条后路,藏了细绢数匹在身上,被董承的人发现了,董承叫符节令孙徽持快刀威胁夺下,杀皇后左右侍者,血液溅飞到伏皇后衣上。汉献帝对此不敢发一言。
      等到达安邑,汉献帝穿的衣服都烂了,以枣栗为粮。
      (谋诛曹操)
      建安元年(196),任伏完为辅国将军,仪制等同三公。伏完认为政权全在曹操手中,嫌自己枉为皇帝的外戚,于是把印绶缴上,任中散大夫,后改任屯骑校尉。
      伏完无力与曹操争锋,交出兵权后,曹操掌控东汉政权。
      衣带诏事件后,董贵人被绞死。
      伏皇后从此心怀恐惧,于是给她父亲写信,哭诉曹操残酷逼迫的凶相,要他父亲效仿董承秘密策划诛除曹操,伏完不敢动手。
      建安十五年(210),伏完去世,其子伏典继嗣。
      建安十九年(214),秘密泄露。
      其实曹操是要立自己女儿曹节为皇后,正好赶在这个时间除掉伏皇后而已。就如同当初迎汉献帝后,奏明韩暹、张杨之罪一样。
      当时张杨为河内太守,河内早已在曹操谋划之中,占领河内,就将自己势力地盘发展到黄河以北。
      能够在接下来与袁绍的交锋中占据主动。
      曹操追查出真相后大怒,但不再像当年那样直接绞死董贵人,而是上书给献帝,逼着汉献帝废黜伏皇后,并假为策书道:
      “皇后伏寿,由卑贱而得入宫,以至登上皇后尊位,自处显位,到现在二十四年,既没有文王母、武王母那样的徽音之美,而又缺乏谨慎修身养怡之福,却阴险地怀抱妒害,包藏祸心,不可以奉承天命,祀奉祖宗。”
      “现在派御史大夫郗虑持符节策书诏令,把皇后玺绶缴上来,退去中宫,迁往其他馆舍,唉,可悲伤啊!伏寿咎由自取,未受审讯,幸甚幸甚!”
      见汉献帝没有表现出强烈的抗拒之意,于是曹操立即以尚书令华歆为郗虑副手,统兵入宫逮捕伏后。
      伏皇后紧闭门户藏匿墙壁中,拼死抵抗,但还是被华歆伸手将其拖出。
      当时献帝在外殿,郗虑坐在他身旁。伏后披发赤脚徒步而行,目睹汉献帝对她无动于衷,内心十分悲凉,哭泣着经过献帝面前告别说:“不能再救救我吗?”
      献帝说:“我也不知我的性命还能延续到何时!”
      回头望着郗虑说:“郗公!天下难道有这样的事吗?”
      于是曹操将伏后下于掖庭暴室,幽禁去世。
      所生的两位皇子亦以毒酒毒杀,伏氏宗族有百多人被处死,伏寿母亲盈(可能即樊普姐)等十九人被流放到涿郡。
      【曹节】
      (196260),女,沛国谯县人。汉献帝刘协第二任皇后,魏武帝曹操的二女。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将曹氏三姐妹,曹宪,曹节,曹华同时送入宫中嫁给汉献帝。
      次年,三女都被封为贵人。
      同年,伏皇后早年提出的诛曹之议被泄露,伏寿因此被杀。
      建安二十年(215),曹操让汉献帝立曹节为皇后。
      220年,曹丕继承魏王爵位后,准备取代汉朝,就派遣使者来索要玉玺。汉献帝无计可施,将这事告诉曹节,曹节非常生气,不肯交出玉玺。
      曹丕多派了几次使者前来,曹节知道自己留不住玉玺,就把使者叫到自己跟前责备他们,然后把玉玺扔在地上,哭着说:“老天不会保佑你们的!”
      黄初元年(220),曹丕称帝,以河内郡山阳县的一万户食邑封给汉献帝,并封其为山阳公。
      其治内行汉朝正朔,用天子的礼仪进行郊祭,上书言事不称臣。曹节也改称为山阳公夫人。
      景元元年(260)6月,曹节病逝。谥号献穆皇后,按照汉朝皇后礼仪下葬,和汉献帝合葬于禅陵。
      【蔡琰】
      英雄迟暮,美人白首,乱世的悲歌谱写下每一段血泪,而其中最令人潸然泪下的桥段,一定是关于蔡琰。
      (生于173178年),女,名琰,字昭姬,后来修史为避讳司马昭,改为文姬。
      陈留郡圉(yǚ)县人,东汉末年女性文学家,文学家蔡邕之女。
      蔡琰博学多才又精通音律。
      公元175年,蔡邕入朝,被拜为郎中,也正好是这一年,曹操被举孝廉为郎。
      两代文坛大宗在雒阳城初见,年纪轻轻的曹操在文学上得到了蔡邕不少指点,而蔡邕也在政坛上靠着自己影响力,大力提携曹操。
      两人引为忘年知己。
      几十年后,成为皇帝的曹丕也曾感叹蔡邕与父亲曹操的友谊有管鲍之好。
      然而蔡邕在朝十分耿直,数次上书劝谏皇帝远离宦官,被宠信奸佞的灵帝不喜。
      蔡邕心灰意冷之下,远走江海,流连吴会之地十二年,直到灵帝驾崩。
      远离朝堂的蔡邕,在这段时间里悉心教导自己女儿蔡琰,最大的乐趣就是与自己掌上明珠探究乐理,钻研书法,遍览各家坟籍。
      蔡琰是当时有名的小才女,不仅精通各家书法,还博览群书,对音律的造诣也堪称登峰造极。
      相传蔡琰随父亲游走江南时,蔡邕听到一块桐木在火中爆裂的声音,知道这是一块好木材。因此把它从火中救出,制作成琴,音色非常美妙,但是木头的尾部依然被烧焦了。所以当时的人都叫他焦尾琴。
    

第393章 灭袁[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