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善去世以后,匈奴的局势暂时趋于稳定。
为了贯彻恩师张明善向西发展的政策,李陵、卫律、李广鸿在公元前74年初,于每年一度的龙城会盟期间,召开了一次秘密会议,商议接下来进一步削弱、瓦解匈奴帝国,以及二李一卫所部各众的未来布防和配合问题。
二十几名墨家西脉的核心决策层,和师承鬼谷一脉的谋士集团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如何处理匈奴战后问题。
经过五年多惨烈的你来我往,相互厮杀,匈奴最精锐、战斗经验最丰富的兵士基本已经伤亡殆尽,取而代之的是由墨家西脉一手带出来的崭新的匈奴骑兵,这些骑兵不仅要接受军事素养教育,还要接受以汉家文化为核心的匈奴教育,除了外表是匈奴人的样貌,其灵魂,已经是半个汉家人了!
其实,内战对匈奴帝国伤害最大的,还是人口牛羊上的损失。
据墨者们的统计分析,在五年内战中,匈奴帝国人口骤减约4成,牛羊马匹的规模估计减少的幅度还要大,在西北草原上,已经有部落频繁出现饿死人的情况。
另外,这场内战还把匈奴人对帝国的信心彻底打没了,特别是草原部落的陈规陋习令人深恶痛绝、切齿痛恨,如部落之间的屠杀和肆意劫掠、破坏,抢掠对方人口、特别是女子为奴,任意凌辱虐待等等,对匈奴帝国的农牧业生产打击巨大!
整个匈奴帝国的舆论,在墨家有意引导之下,开始对这种丑陋的战争进行的批判,而提倡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等主张的新思潮,在草原兴起,厌战情绪高涨!
在这次会议上,李广鸿提议根据最新的形式发展,进行战略上的调整,对于汉家文化深入人心的东部地区,以绥靖和安抚为主,并试探着将汉人引进来,实现汉匈混居,加快融合进程,特别对于靠近幽州的草原地区,更要进一步进行汉语教育等等,而对于西部地区,则进一步压迫匈奴人向西迁移,以之为前驱,进而攻略康居(今中亚一带)和最近风头正盛的贵霜帝国!(注)
已经年近七旬的李陵和卫律,完全听从李广鸿的筹划安排,并表示要将各自一半的兵马交于李广鸿支配,李陵和卫律年纪大了,实在有点折腾不动了,就帮他在东边看家护院,而将整个匈奴帝国辽阔的西北地区,全部交由李广鸿去攻略。
李陵和卫律早已经秘密加入了墨西一脉,按照墨家的规矩,他们也应该服从矩子李广鸿的安排。
现在的壶衍?单于,基本上就是个空头单于,除了不到一万的亲兵,几乎没有任何的势力,而就这一万的亲兵,还都是李陵和卫律帮他挑选的,人心向背,可想而知。
但是匈奴人接受教化的时间毕竟太短,在贵族和上层官员中,还不乏怀念旧日好时光的顽固分子,因此也不能掉以轻心。如果有李陵和卫律二人分守中东部地区,给李广鸿建立一个大后方和战略纵深,对李广鸿经略西北,进一步压迫左贤王和右谷蠡王的生存空间,甚至直接迫使其投降汉帝国,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至于那个逐日王,这个家伙现在朝不保夕,整天害怕二李一卫去攻打他,已经开始与汉帝国眉来眼去了,有意向汉帝国靠拢了......
此次会议以后,李陵卫律便开始向李广鸿交权,并花费了近一年的时间,进行了大范围的部落迁徙和换防,打乱了原有匈奴各部落之间的固有领地,彻底破坏了其联盟根基......
期间还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那就是李陵和霍光进行了首次配合,上演了南北双打,把汉帝国东北新崛起的乌桓,给胖揍了一顿!
乌桓,亦作“乌丸”,原先是活跃在乌桓山(今大兴安岭南端)一带的胡人,以游牧渔猎为生,由于匈奴内部战乱和汉帝国自《轮台诏令》后的战略收缩,东北地区出现了权力真空,于是乌桓便趁机兴起,其疆域东邻挹娄、夫余、高句丽等,西连匈奴,南与幽州相接。
乌桓冒起的很快,没几年的功夫就打下了如此大的江山,就有点飘,开始向汉帝国发起试探性的进攻,最严重的一次,出动了近两万人,攻打了幽州好几个城镇,杀掠数千人,给汉帝国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因为汉帝国的重心在长安,其军力主要部署在中西部,东北方向空虚,要调重兵过去,差不多要一年多的时间。
霍光隐约知道李陵和卫律在匈奴搞风搞雨,掌了兵权,于是便试探性的向他求助,李陵收到消息以后,编造了个“乌桓曾经派人挖过老单于坟”的蹩脚理由,派出两万骑进攻乌桓,一顿胖揍,直接将乌桓主力给干废了一半,然后潇洒的收兵而去,也不说占领,或者压迫其臣服,就单纯的打完就走。
随后不久,霍光派出的范明友率3000骑杀到了,又把乌桓狠狠揍了一顿,这次真把他们打服了,从此以后,乌桓臣属大汉,汉帝国索性把他们迁徙到北平、辽西和辽东地区,让他们代汉北御匈奴,东北边境因此得到很长时间的安定,即使后来乱世迭起,这块地方始终属于汉家,不曾易主!
随着草原大范围的部落迁徙调动,那些已经被彻底打服了,或者对汉家文化接受程度很高的部落被调往了东部,而那些亲近单于,或者旧贵族、旧观念依然占主导的部落来到了西部,新的一轮攻伐开始了,然后,左贤王和右谷蠡王马上就感觉有种泰山压顶之势,压迫的他们喘不过气来.......
公元前73年,不知道从哪里传来的消息在草原各部之间传开:
左贤王、右谷蠡王都因为没有力量对抗单于大军,便想率众南下归顺大汉,但又怕汉军和他们清算历史,被其剿灭,因此便胁迫卢屠王一起进入乌孙国投降,然后再谋回击匈奴立下战功,好抵消罪过。
卢屠王听闻了这个传言,非常恐慌,连忙向单于表示效忠,并表示愿为前驱,攻击左贤王和右谷蠡王联军。
左贤王和右谷蠡王也听闻了这个消息,知道这肯定又是二李一张施展的诡计,是要让整个草原都不接纳他们,也是将要全面进攻的前兆。
于是他们俩一商量,索性一不做二不休,胁迫车师国,从北、东两个方向攻打乌孙,一方面是消弭他们投降的传闻,另一方面也是躲避李广鸿大军的威胁。
公元前72年,左贤王,右谷蠡王率其十万大军,以及50万部众,向乌孙攻去,连下其半壁山河,就连乌孙王城也被其包围。
以前一直是骑墙派,表面臣服大汉,实际上却与匈奴暗地勾连的乌孙王翁归靡,这下可傻了眼,他以为他对匈奴如此的孝顺,在其劫掠汉地时还接给他们军器马匹,怎么也能混个左右逢源的优势地位,没想到却迎来了灭顶之灾,恐慌之下,便向解忧公主求救,解忧公主便与翁归靡一同上书,请汉出兵救援。
因细君公主死,解忧公主于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下嫁乌孙王军须靡。军须靡死,其兄弟翁归靡继位,她按照乌孙习俗改嫁(其实就是继承,对汉公主表示尊敬叫改嫁。)
汉帝国于是便派常惠率领五路人马、计十六万出塞救援,这里有两个看点,其一,这次主帅是当年跟随苏武的常慧,他是文臣,也是忠臣,从此后,汉帝国便开始了以文御武的历史,再无如卫霍李广那样的大将了,其二,以前大军征,其数
第325章 匈奴衰亡与西域归汉[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