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明白了,为什么刚才耳边的声音那么蛮横、凶恶,不似瘦小男子那羸弱胸膛里能发出的,倒是与眼前的刀疤脸很匹配。
瘦小男子没了踪影,青年也一时不知所措。略定了定神,对着开始慌忙数钱的矮胖中年男道:“大叔,快去报案吧。”
见矮胖中年男没回应,青年无奈的摇了摇头,想再说点什么,又欲言又止。
四周,车站广场上人流依旧。刚才的一幕,仿佛一粒石子投进湖水,荡起的涟漪已渐渐归于平静。
虽然刚过中午,但北方的太阳,向来都不会直射,此时已经开始偏西了。
青年站在那里,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算了,又多管闲事了”
他自语着,习惯的耸了耸肩,颠了下沉甸甸的书包。下意识的整了整边缘有些发白的蓝色中山装(那是洗涤次数过多的原因),回头望了望兀自靠在柱子上整理皮包的矮胖中年男,转过身,向站前广场深处走去。
青年现在要去坐61路无轨电车。从火车站起点,坐到终点站——位于城东部的乐群街,再换乘郊线汽车回矿区的家。这样的路线,比从火车站坐电车到城中心三马路的郊线始发站乘车,可以节省一角二分钱。郊线汽车不像市区的公交那么频繁,每趟车要间隔一个小时,如果顺利,他会赶上三点多的那趟车。
他的目标在站前广场西侧,那栋涂着土黄色外墙,洋味十足的欧式建筑。建筑的南北两端各有一个穹顶碉楼,典型的仿中世纪巴洛克城堡式建筑。青年知道,这栋建筑是1910年建成时,当时暖气、自来水和水冲厕所等设施一应俱全,是那个时代最经典、最洋气的建筑,现在已经是铁路分局办公大楼。
楼门前不分昼夜地停满了大辫子有轨电车和叮叮当当的摩电车,旁边的院子就是电车总站。电车,当年是这座省会城市的主要公共交通工具。四通八达的电车线路延伸到城市的各个街区,构成临城的一道移动风景。
过了站前广场西头的铁皮棚子,再转过一组回字形的围栏,就是青年要去的电车总站了,他加快了脚步。
“站住!”
就在青年刚转过铁皮棚子,猛然间,一个低沉而又凶恶的声音在他耳边炸响。青年心头猛地一紧,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这下麻烦了!”
青年意识到,一定是那个扒手追上来了。
对于刚才无意间看到瘦小男子割前面人的皮包,自己赶上去通报当事人的举动,青年几乎是下意识的本能。遇到这样的情形,无需经过复杂的思考,他都会、也只能这样做。
青年,也就是我们眼前的主人公在年龄更小的时候,每隔两三年,社会上都会经历一次“运动”,这几乎是那个年月最主要的文化生活。大约是在他上小学二年级的光景,正值排山倒海的“批l批k”运动。青年父亲所在的矿区也和举国上下一样,学习、批判,如火如荼的进行。
当时,矿区下发了很多学习资料,让每个职
第2章 刀疤脸和猴子[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