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包括这个城市在内的世界,已开始了润物细无声般的变化。人们开始意识到,很多事情似乎都和以前不太一样了。
高征宇实习的重庆路市场管理所,位于市中心的人民广场西侧。
这座广场是为纪念当年苏联红军从日寇手中解放这座城市而命名的。
广场的中央,巍峨耸立着一座纪念塔,塔顶坐落着一架铁制的二战时期苏军轰炸机模型,机头向北,傲然欲飞状,是这座城市的标志。
纪念塔为典型的俄式风格,花岗岩砌成,由塔基、塔座、塔身三部分组成。塔顶的飞机正坐落在这个城市主要的中轴线上,这条中轴线有个时代印记鲜明的名字——为人民大街。
塔身正面,自上而下是苏联红军徽标和苏维埃标志的金色浮雕,塔底座四面用中俄文字镌刻着“苏军烈士永垂不朽”、“中苏友谊万古长青”以及为解放这座城市牺牲的苏军烈士名字。
广场内,以纪念塔为圆心,向外辐射的六条甬路和两条内环路,将整个广场分成若干区域,里面苍松、翠柏、白桦、玫瑰、丁香等一众绿树鲜花争相辉映。广场的边缘被环形马路围了一个严严实实。
广场外,六条斑马人行道线和对面的红绿灯,维持着人们进出广场的秩序。
这个广场,是临城市内最大的街心花园广场。按当时设计要求,广场地下铺设了各种电缆和给排水管线,所以,广场周围没有架空线。以此为中心,六条城市轴线道路呈放射状的延伸开去,构成了这座城市主要的交通基干网络。
除了人民广场,临城市当年有许多大大小小类似的街心广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作为城建规划的范例,被许多兄弟城市参观学习。
道路以多环岛中心放射状分布,横纵交织,井然有序。东西向的为路,南北向的为街,中间会穿插一些胡同和小街巷,成网格状分布。城市的几大中心区域,一定是以一个中心岛为道路的连接点,向远处延伸,直到连接另一个中心岛,或者到这条道路的尽头。
当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东北后,将这个处于东北亚地理中心的城市,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布局。解放后,中苏友好合作期间,苏联又重点援建了一些项目落地在这里。所以,这座城市早些年最具特色的,是一些分布在各处、具有典型的折衷主义风格色彩的满洲兴亚式和俄式建筑。
除了建筑和道路,作为一个省会城市,临城市当年还以完备的工业体系闻名于世。解放后,随着大批苏联援建项目落地,逐渐成为国家重点工业基地,是当时显赫一时的准一线城市。
在离这个城市一百多公里的松花江上游,丰力水电站是一段时期内国内最大、发电量最高的水电站,为这个城市及周边工业厂矿源源不断的输送着电力。
东北地区发达的铁路和公路网,为物资运输提供了便利。
城市的西郊,坐落着汽车制造厂,是当时国内最大的汽车工业基地。周边配套了热电、仪器仪表、橡胶轮胎、机床、化工、机械加工制造等许多相关的产业,形成了较为完成的工业体系。
城市的西南,坐落着电影制片厂,八十年代之前出产的电影,占据了国内的半壁江山。
而城市的南部,分布着包括光机所、物理所在内的重点科研院所。尤其是分布的十几所高等院校,无论是院校的数量、学校规模还是教学质量,在所有的省会城市中,都称得上是首屈一指。
城市的西部和南部,遍布着许多郁郁葱葱的或高墙、或围栏圈起来的大院,里面是属于这个单位特色的工作和生活圈子。
这些企事业单位,绝大多数是中直属单位,行政不归属地方管理,这样的单位往往具有某种独立性和自主性,自成一体且高度集中。
围绕着生产或科研设施,建有大量的生活设施。以汽车厂为例,方圆几十公里的产业区,十几万的职工
第40章 市场管理所[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