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距离最近的地摊还有十几米的样子,也不知接收到了什么信号,地摊上像是刮过了一阵风,同时骚动起来。
高征宇跟着姜汉杰出了管理所,穿过熙来攘往的市场,来到西安大路与重庆路交叉口。
姜汉杰站定,指着重庆路,用手自左向右比划着,“从这、这开始,一直到百、百货大楼,都是咱、咱的管片,局、局里说了,国、国庆期间,这、这片不能有、有一个撂地的。”
“好的,明白。”高征宇整了整自己的帽子,神色庄重。
“别、别紧张,你,你跟着我,看我就、就行。”姜汉杰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两个人一前一后相跟着,沿着重庆路向前走去。
此刻,在这个城市最繁华的街道上,人流如织,车来车往。
眼前的车流似乎比以前密集了很多,厚重结实的上海牌、米黄或浅灰色的伏尔加、小巧的拉达,当然还有常见的北京212吉普,各色小型车辆遍布在大街上,使得印象中混杂着马车和手扶拖拉机的街道,显得阔绰起来。
车流中,依旧夹杂着支着两根大辫子的无轨电车和斑驳车身的公交车,远远看去,很有年代感。偶尔会有这个城市出产的解放牌货车驶过,排气管喷出浓烈的、带着燃烧不充分汽油味道的尾气,不时钻进人们的鼻孔,呛得人禁不住屏息静气。
街上的汽车虽然多了起来,每到上下班时间,一眼望去,充斥眼帘的还是自行车的洪流。
之所以用洪流来形容,实在是因为眼前的自行车太多了。与之相比,汽车就像行驶在自行车海洋里。
每到红灯亮起时,停在标志线前的汽车,瞬间会被自行车包围,前后左右密密匝匝,使这汽车就像是自行车海洋里的孤岛。信号灯一变,自行车流会提前启动,直到快慢道分界护栏的地方,才和汽车分流,伴随着叮叮铃铃的车铃,滚滚向前。
此刻,上班高峰时间刚过,街上的自行车渐少。一些商店门前聚集了翘首的人群,那是预备商店开门后涌入的。
时而有一些脚步匆忙的,穿行于人群中间,或走到栏杆外的马路上,毫无交通规则意识。惹得自行车纷纷躲闪,急促的铃声此起彼伏。汽车在这个路段也不得不放慢了速度,龟速前行。
高征宇走在姜汉杰身边,眼尖的他,发现前面不远处商店橱窗前,有几处聚堆的人群。或围做一圈,或蹲着的、或弯腰的,在地面挑选着,显然那是几个“撂地”的摊。
高征宇扭过头想提醒姜汉杰,却欲言又止。
只见姜汉杰眯着眼,显然已经看到了不远处的一切,但似乎无动于衷,依旧不紧不慢、若无其事地往前踱着。
高征宇知趣地没做声,既然姜汉杰没说话,他也不好说什么。
高征宇决定闭上嘴巴,跟着走,等姜汉杰的指令。
眼看距离最近的地摊还有十几米的样子,也不知接收到了什么信号,地摊上像是刮过了一阵风,同时骚动起来。
摊主们不由分说,将还在挑挑拣拣的买家手里的物件,劈手夺了回来。也顾不得和楞眉楞眼的买家废话,麻利地丢在地摊上,提起摊布两端的绳子一揽,原本摆满物件的摊布,瞬间变成一个包裹。
摊主们将包裹或夹或背,在同伴的掩护下,快速朝旁边的胡同或者人群中散去。
高征宇清楚,这就是所谓的“炸摊”。遇到他们这些监管人员,这些地摊就像受惊吓的鱼群一样,迅速炸开,四散逃避。
这次“炸摊”也就几秒钟的时间。
原本还在街旁的几个地摊,已经从高征宇的视线里消失了。留下那些围着地摊想买点什么的主顾,看着摊主们四下逃散,不知所措的张望着。直到他们看到不远处正向他们踱来的两个大盖帽,才恍然大悟,悻悻然散去。
见视线里已经没有了“撂地”的,高征宇索性放慢了脚步,踏实地跟在姜汉杰的身后。
&n
第44章 抓撂地的[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