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地人听不懂东瓯楠枫话,除了觉得发音和语法奇怪外,有一些词组的组合非常奇怪。比如早中晚一日三餐,三个饭点被楠枫话说成了“吃天光、吃日昼、吃黄昏”。
这一日,在外忙了一天的徐逸锦回到家,见金姨娘还没回来,就进了镬灶间打算“煮黄昏”。稀饭都熬好了,才听得柴门外金姨娘声响很大地进门来,大声招呼着:“阿空、阿初、阿念?茫?院竽忝遣挥枚龆亲恿耍〗豕媚铮?勖嵌疾挥枚龆亲恿耍
一直以来,这个家,都是徐逸锦将外面的新信息带回家,这一回,这么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却是金姨娘带回来发布的。她在围裙上擦了擦手,从灶头站起了身,笑着说:“姨娘,熬好粥了,还有几个洋番薯,饿不着你了!”楠枫人将红薯叫番薯,不知为何,将马铃薯叫“洋番薯”。
金姨娘不接锦姑娘的话,继续说:“以后咱就不用自己打柴挑水、开伙煮饭了,可以吃‘食堂了!”
这一回,轮到徐逸锦好奇了,和孩子们一起问:“啥叫‘吃食堂呀?”
金姨娘“黄昏”也不吃了,干脆坐在堂前给锦姑娘和孩子们讲这件新鲜事儿:“刚才我在中央街听说公社要办个大食堂,就办在‘三官宫里,家家户户将家里的饭桌凳椅搬过去就可以。关主任说了:‘只有放开肚皮吃饭,才能鼓足干劲生产。凡是农村人口,一概参加村大队的农业生产,以劳力出勤做标准,发给咱们食堂证,吃饭真的不用花钱了,这叫什么什么,哦,对,叫‘向共产主义过渡。不过,咱们得先将家里所有的粮食都上交给公社。”
徐逸锦听了,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可是,三个孩子们已经欢呼雀跃。
果然,不出两天,霞枫村的“三官宫”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欢乐气氛,全村老老少少第一次在吃饭不花钱的“食堂”里吃了一顿最幸福的饭,人人心头洋溢的快乐正如三官宫里一条大红的标语:“吃饭不要钱,老少尽开颜;劳动更积极,幸福万万年。”
第二天,关雪桐主任更是带来了好消息,她又来读报纸了,报上说:上头专门针对如何办好“食堂”发表了文章,文章说:食堂饭菜要多样化,粗细搭配,有干有稀,菜要多种,有菜有汤,争取每月吃两三次肉,每逢节日有会餐。食堂要讲究卫生,对年老社员、儿童、病员、孕产妇在饮食上可以吃“病号饭”和“照顾饭”。党中央还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议上说:“公共食堂、幼儿园、托儿所、缝衣组、理发室、公共浴室、幸福院、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等,把农民引向了更幸福的集体生活,进一步培养和锻炼着农民的集体主义思想。”
于是,三官宫里的红标语增加了好多条:“生活集体化,食堂如我家”、“食堂办得好,生产干劲强”……
不出几个月,徐逸锦和金姨娘惊喜地发现徐若空、木醒初和木念初几个孩子的身高蹭蹭蹭地往上窜。但是,这种让人欢欣鼓舞的场面,不出几个月,就发生了变化。
徐逸锦先是发现在食堂,1斤饭票只能盛到9两左右大米饭,不久,一日三餐变成了“天光”和“黄昏”喝粥,只有“日昼”吃干饭,基本没什么配菜了,再过些时日,“吃天光、吃日昼和吃黄昏”都变成了“喝稀粥”。有人吃完粥不走,用指头刮堂里盛过粥的粥桶放嘴里舔,还伸长舌头舔粥碗。被关雪桐主任看见了,主任很生气,责问道:“真太不像话了!你就那么能吃?我就给你十只白面包,不能喝水,你要是一口气能吃得下去算我请客,如果吃不完,就罚你三天不准来食堂吃一口。”结果,那人不喝一口水,结果把10个白面包都咽下去了,还再吃了半个,从此,他得个绰号就叫“十个半”。
食堂的粮食越吃越少,金姨娘发现,三官宫的标语也发生了变
第52章 “食堂办得好,生产干劲强”[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