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记录

第141章 省里最高奖[1/2页]

超级教师混都市 文丝水

设置 ×

  • 阅读主题
  • 字体大小A-默认A+
  • 字体颜色
    最后定稿时,王培把两乡镇的事例“扎木成排”,“合并”推出,事例叙述方面有力度,语言表达方面又简练,可谓“双赢”。
      稿件是由牛缺草最后抄写的——
      沂北乡镇“消肿”下猛药
      两千七百三十七名超编、借用人员被分流、清退,每年可节支一千万元
      本报讯在沂北农村过去每两名乡镇事业单位的人员中就有一名是超编或借用人员。
      如今,该县三十八个乡镇场的两千七百三十七名上述人员中,一千五百四十七名通过分流与财政“断奶”,一千一百九十名被清退,该县因此每年可节支一千万元。
      该县是经济薄弱的“吃饭财政”县。
      但近年来,乡镇事业人员队伍却越发庞大,据调查,乡镇超编和借用人员占事业单位总人数的百分之五十八点五。
      加重农民负担,加大财政压力,仅各乡镇调用预算外资金每年支付超编人员的工资就超过六百万元。
      乡镇事业人员再不“消肿”,将直接影响全县脱贫奔小康的进程。
      为此,该县于4月初开始对全县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进行清编减员,确保一次到位,不留尾巴。
      清编减员的关键是乡镇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
      县委、县政府要求各乡镇一把手“从我做起”,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过好人情关、公正关。
      万字、白果树两乡镇各有事业单位十五个,核定人员编制分别为五十和五十二人。
      但实际分别拥有一百一十八和一百一十七人。
      两乡党政一把手带头从自己安排的人员清起,坚持“一碗水端平”,很快分别清退了六十八和六十五人。
      机关干部和群众都很满意。
      该县注重把握政策界限,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在清编减员过程中,各乡镇将工作中的每一步骤和环节都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坚持稳步清退、妥善分流的原则,积极为被清退、分流人员确定流向和目标。
      大庙乡向这些人员提供物资、赊借饲料,扶持他们兴办猪场,搞多种经营,进行第二次创业。(王培牛缺草)
      抄好后,牛缺草把稿件拿到宣传部用传真传出。
      《运河日报》率先刊出,《新花日报》《淮水晚报》《运河晚报》等相继刊出。
      《运河日报》不仅把这一稿件发了头版头条,而且加了编后——
      乡镇事业单位超编是一种普遍现象,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为此,很多地方也曾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但却一直未能如愿。
      沂北下“猛药”为乡镇“消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
      清编减员能够促进干部作风的转变。
      人多了,因人设事、人浮于事的现象便随之而来,原本该由“编内”人做的事都由“编外”干了,助长了拖拉散漫的不良风气。
      清编减员,可以促进机关干部深入实际,贴近群众,多干事,干实事,改善干群关系,重塑干部的良好形象。
      清编减员还可以缓解财政压力。
      我市大多数乡镇财政比

第141章 省里最高奖[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