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困难,人员的严重超编,使本来就吃紧的财政雪上加霜。
减员,无疑是节约财政支出的有效举措。
而财政来源于税收,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说到底是由群众养活的。
少一个闲人,群众就少一份负担。
清编减员能够取得实效的关键是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
“一碗水端平”,敢于冲破干扰和阻力,最有效的办法是首先把自己的亲朋好友减下去。
上行下效,这样才能保证清减工作顺利进行。
稿子发出不久,王培来沂北,严厉地批评牛缺草,说:
“你怎么把我名下的稿件投给市级报纸?
“报社的同事笑话我在市级报纸赚稿费了……
“今后,凡是我们合作的稿件,你要传给《新花日报》和中央报刊之外的媒体,要把我的名字去掉!”
牛缺草向他赔礼道歉,并保证下不为例。
还有,这篇稿子是牛缺草誊写传出的,按牛缺草的本能,或者说“跟好人学好人,跟大仙学跳神”,牛缺草把王培的名字写在前面。
王培告诉牛缺草,我们《新花日报》的规矩,记者和基层通讯员合写的稿件,记者的名字放在通讯员名字的后面。
这篇稿子我的名字在前,在报社同事眼中我好被动哟。
牛缺草又一次赔礼道歉。
王培说,你要再次保证下不为例。
牛缺草很尴尬,没有合适的话解围。
为了调节气氛,王培说起了笑话——
“最近,为了你,我打电话给省市县主要领导,向他们提了意见。”
牛缺草瞪大了眼睛。
王培说:“你们当领导的,怎么回事啊?在电视新闻中老是站在我们牛缺草的前面,挡住他的镜头,哈哈哈哈……”
王培说的是牛缺草拿着小本子随领导采访的情况,牛缺草也笑了……
后来,1998年11月18日《运河日报》头版刊登牛禹采写的消息《本报新闻作品〈沂北乡镇“消肿”下猛药〉获首届长江新闻奖》。
牛禹消息称:“由长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编辑出版的《首届长江新闻奖暨1997年度长江报纸优秀作品》一书近日与读者见面。
“本报1997年6月12日一版刊登的消息《沂北乡镇“消肿”下猛药》(作者:王培、牛缺草)作为我市唯一荣获首届长江新闻奖的作品入选该书。”
“长江新闻奖是长江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评定的全省综合性的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最高奖。首届长江新闻奖共十件。”
又,此前,该作品还获得1997年度长江报纸优秀作品一等奖、第十二届中国地市报新闻二等奖。
牛禹消息称:消息报道的“沂北的做法为各地清编减员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例,具有较强的时效性、针对性和指导性”。
实事求是地说,王培、牛缺草写作时就有这方面的指导思想。
牛禹消息称《沂北乡镇“消肿”下猛药》“篇幅短小、交待事实清楚具体,经验具体实在,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是一篇思想内容深刻的新闻作品”。
这,也是王培、牛缺草当时写作时就刻意追求的。
第141章 省里最高奖[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