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中饭,继续前进。大家闭目养神,车内一片死寂。
这次借来的车是县新华书店的面包车。
驾驶员小和活泼开朗,喜欢说笑。
此时,他发话了:“再没人说笑,我也要睡觉了。”
薛山说:“牛科长,救场如救火,我和小和交流过,他和我家薛华一样,也喜欢听你讲故事。”
牛缺草说:“讲什么呢?”
小和刚要说话,江寒梅说:“还讲你爸街头故事吧,如果我没说错的话,上午你只说了很少一部分。”
小和说:“对对对,我爸也是‘站街头的,我是‘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嘴上说不出来。
“据我了解,我们新华书店的人也说生活不容易,你们宣传部领导也说生活不容易……
“其实,作为普通百姓,我爸、牛科长的爸爸,生活更不容易,可惜,具体我讲不好,牛科长‘为我代言吧。”
牛缺草说:“谢谢部长信任,谢谢局长信任,尤其谢谢新华书店的和书记信任……”几句“信任”,赢得几多笑声。
牛缺草说:“正如‘和书记所说,作为普通百姓,我爸生活得很不容易……这叫‘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啊!
“我曾经用这样的书面语概括过——我爸肩挑一百二十多斤、平均每日步行一百多华里的三十多年之后,先后用上独轮车、双轮的平板车和既能代步又能拉货的三轮车。
“在这过程中,我爸走过了千村万落,吃尽了千辛万苦,历经了千难万难,艰难地保证了全家人在国家极度困难的非常时期能够端起饭碗有饭吃。”
牛缺草说,我家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四口人,
四十年代六口人,
五十年代分家,我爸、我妈带着三个孩子成为一家,
六十到七十年代我家由八人增加到九人。
我家人口最多的最近的这二十多年间,
因为三面某旗、三年某难、十年某劫的重大影响,
生活十分困难,青黄不接时候啊,更是难上加难。
五十年代后期,为了养家糊口,我爸利用闲暇时间和家处三市交界空间搞“长途”贩卖——
一般是早起步行五十或六十多华里,来到来到运河和淮水的边界乡村集市,
购买米糠、粉丝、花生、山芋干之类,重量在一百二十斤上下,
然后多次歇息、披星戴月,步行五十或六十多华里挑回家里。
贩卖的多是米糠,因为有利可图——
我妈用簸箕把米糠全部簸一遍,一百二十多斤米糠能簸下几斤碎米,也就是俗称的“米嘴”。
这些“米嘴”磨成米面,做粥、做饼都可以,
再辅之以山芋干或野菜,便是我家的“美味佳肴”。
第二天,我爸再将我妈“加工”过的米糠挑到乡村或县城集市上去卖,
八分钱一斤买回的米糠一般可以卖九分或一角,
如果那一天卖米糠回来我爸买回半斤山芋干酒外加下酒菜,
我妈就知道,那一定是米糠卖了一角一分一斤。
一百二十斤重的担子挑在肩上,短途短时间可以,长途长时间是非常辛苦的。
 
第202章 生活不容易[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