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p; 《瘗鹤铭》碑原是摩崖石刻,后来坠入长江之中。
清代康熙年间的一个冬天,苏州知府陈鹏年退居镇江,与友人来到焦山江边,探寻《瘗鹤铭》碑。
时值冬季,江水退落,见有残碑显露在滩头的泥沙之中。
陈鹏年募集青壮劳力打捞,历经百日,得到五块碑石,共计九十三字。
《瘗鹤铭》残碑,设置专亭存放。
字写得很大,牛缺草他们难知其妙。
但是,他们知道,北宋著名大书法家黄庭坚评价:“大字无过《瘗鹤铭》;《瘗鹤铭》,大字之祖也。”
他们还知道,这些字,历来受到行家好评。
清代著名书法家、官至内阁学士的翁方刚的评价,牛缺草记得最清楚:“萧散简远神仙字,谁识中间朴气存?”
出得文碑林,来到武炮台。
炮台壁垒森然,炮口对着长江下游。
导游介绍说,明、清以后,焦山成为长江要塞。
一百多年以前,逆江流而上的英军,欲攻取金陵。
清军将领海山在这里组织了一次气壮山河的阻击战,毙伤无数英军之后,全军覆没身死。
英军进行残酷报复,屠城镇江。这一战惨烈异常,使远在欧洲的恩格斯也为之感叹!
今年新建的焦山绝顶万佛塔,塔高四十多米。
登塔而望远,远景尽收眼底。
隔江象山在左侧雄立,京口北固山、金山在右侧拱卫,古拙长江,犹如长练舞动于天际。
瓜州远岸,夏意已浓,平原万里,如烟如幻。
“砥柱镇中流,此处好穷千里目;海门吞夜月,何人领取大江秋。”
牛缺草想到刚才在半山中一处亭子上看到的联语,竟有江山胜迹、百年兴废之叹……
在牛缺草心中,京口三山,金山上的金山寺最有名气。
尽管天色已晚,考虑明天上午十点钟要赶往汉东省《废河日报》社,所以牛缺草仍然安排来金山。
也许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吧,金山不太高,四十来米,绕山一周五百多米。
女导游说,金山,早先是大海里面的悬礁孤岛,随着沧海桑田的变迁,在流向变动之中,长江反复冲击金山北岸的瓜洲,致使整个瓜洲塌入长江里去了,泥沙堵塞其中,把金山与陆地联成一片,形成了金山的雏形。
据《金山志》记载:“山有佛寺,始建于晋明帝时”,佛寺名字叫泽心寺。
“晋明帝时”,即公元323到325年间。
唐朝时候,禅师法海在这里开山获金,重建古刹,更名“泽心寺”为“金山寺”。
金山寺规模宏大,香火很旺,绵延至今。
牛缺草一行从大殿后侧登山,最先进入夕照阁。
乾隆南巡金山时留下的七块御碑,在夕照阁内保存完好。
乾隆六下江南对金山胜景的评价,这些石碑都像正史一样记载着。
乾隆六下江南为什么都到金山来呢?颇有趣味的“野史”在人们口头传诵着:乾隆的生身父亲不是雍正皇帝……乾隆连续六次来到金山寺,其目的是来寻找生身父亲的……
第392章 文武赋焦山[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