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三年级暑假的结束,共享教室的时代悄无声息地退出了我的学生年代。
四年级开学报名前几天,好多同学还在拼命赶暑假作业,担心因为作业没有写完会被老师责罚。
第二天就开学了,有同学故作很懂的样子,来告诉我,我们要换学校了。换去我们二年级时,班上一个家境比较好的学生转去的学校,听说当时如果不是她外婆家在那里,想上还上不了的“好学校”。
没有电话的年代,消息的传递全靠老师的双腿,或者是家长之间互相带口信。
因为是整个小学搬迁,所以老师也会一起调过去,而老师大都是本村的,所以父母们知道这个消息是自然而然的。不用过多的确认,虽然是隔壁村,但也不是完全陌生的地方,第二天,领着家里的孩子,揣着裹得严严实实的学费就去报名了。
小学还没有全面实行义务教育,那会一年中家里开销最大的估计就是孩子上学了,村上家里有2个孩子的家庭大约占了6070,所以每到开学,总要准备近大几百的学费。家长或许不会和孩子说这么多钱意味着什么,也不会说因为上学花了好多钱就一定要好好上。孩子们都一样,看着父母数钱的时候会有点紧张兴奋,但过后也不会因为这个给自己增加过多的负担,只是跟着老师的节奏,一天天的学习,顺其自然。
来到新的校园,看见“耸立”的教学楼,两层高,很是惊喜,无意间听到说一个年级就有一个教室,更是想想就兴奋。二楼是五、六年级和老师办公室,“楼上”的神秘感激起了我们这些教室在一楼的“乡下”孩子的参观热情。有些家长担心孩子摔跤则站在楼下观望,还不停呼喊着小孩的名字,让谁谁谁小心点、慢点,要么直接倾斜着身子,拽着孩子的手一起“登高”。
今年有没有收暑假作业已经记不得了,唯一有印象的是在不确定收不收的情况下,大家都把《快乐暑假》写完了。
新学校的楼房显然与我是没有什么关系了,然而除了楼房,我并不觉得有什么好的地方,甚至是给我们村的孩子和家长带来了很多不便。
学校离村子步行大约半个小时,早上几个玩得好的小伙伴会成群结队的一起走路去学校。放学了除非有家长接,不然按年级排好队,在村里老师的带领下一起走回家。进村前只需要沿着马路一直走,看见大的岔路口,下个坡,顺着稻田再走一会儿,进村后就可以原地解散,各回各家了。
纯粹的年代,放学路上有谁敢不听话,离队乱跑,必定会被老师责骂,所以“浩浩荡荡”的放学大军中的大家还是很乖巧的,顶多就是拖拉着书包和衣服,蹦蹦跳跳的罢了。
其实去学校是有一条捷径的,但因为是顺着铁轨走,安全性得不到保障,所以学校禁止走,而家长肯定是和学校统一战线的,所以这条路是除了自己和小伙伴以外,谁也不会认同的。而大家接受的教育则是,如果看到哪位同学偷偷走的话,一定要告诉老师。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人缘太差,第一次和小伙伴的勇敢尝试就被无情的揭发了,而且至今不知道是谁,只能暗自感叹这保密工作做得也太好了。语文课上,毫无预兆的直接被班主任点名起立,被当做错误的例子进行批评,无奈只能当众认错,可以说是很尴尬了。
正是因为上学的路途变得远了,学校又没有食堂,午饭自然成了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但解决的办法还是有的。
那一年,附近小店的保温饭盒卖的非常火爆。
第四篇 有楼房的学校[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