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朱雄英等着工匠司出卫生纸和水泥的结果时,以滑伯仁为首的医官们联名上书给朱元璋了一道奏折。
内容不多,就讲述了以滑伯仁通过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对洗手和喝熟水两件事的对比结果。
结果发现,勤洗手,喝熟水不容易使人生病,并简单阐述了病菌的存在。
在古代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不生病的含义是什么。
朱元璋懂,文武百官也懂。
很多老将恍然大悟,年轻的时候打仗,天气热,很多士兵直接就喝河水,然后拉肚子,失去战斗力。
原来是生水有病菌啊。
老朱当即下令,勤洗手,喝熟水为国策,并给医官们嘉奖。
老朱的明朝环境卫生其实很不错,毕竟应天府,和北京都是人口过百的城市。
有人曾经质疑过中国古代如何会有人口过百万的城市,因为人口一多,城市遇到的问题也就越多,比如如何建设合理的城市道路系统?如何排除积水和生活污水?如何处理垃圾、粪便?如何解决饮水、食品和燃料?要知道现在的城市排水系统也会时不时的出现问题,更别说在古代了。
就拿排水系统来说。
有一个例子非常有说服力。
在整修北京下水道工程中,为了考察下水道是否需要重建,苏联专家高莱托夫亲自钻进污臭的暗沟,查看沟砖被侵蚀的程度。经过证实,这些在明朝修建的暗沟,再使用几十年也没问题,从而大大节省了费用,也加速了工程进度。
明朝修建的下水道已经使用了五百多年了,结果苏联专家按照现代标准来衡量,还是能胜任需要。
南京市文物局组织编纂的《南京明城墙》一书中介绍了明代作为城市水利设施的涵闸、水关,不妨摘录部分内容:
《通过这些涵闸的水流,经过连接闸头并穿过城墙铺设的涵管,通向城内。有的涵闸、涵管为铸铁,还有一部分为铸铜的涵闸、涵管。铜质涵闸分为上下,合为一套,每套重约六吨。……据中国水利科学院研究,明初南京的铜水涵闸,如此形制尚属首见
玄武湖泄水口的武庙闸,……在闸口下方安装了两套双合铜水闸,每套闸方形,边长1.3米,厚0.5米,呈上下阴阳状。……上合正中有一直径9厘米绳孔的铜纽,以铁索连接地面的绞关启动。在下合闸的下方,铺有铜质或铁质的涵管,内径0.95米,用以启闸后通水。
武庙闸的工程设计,独具匠心,弯曲的进水槽减缓了入闸口湖水的流速,高达数丈的闸槽以及幽深的隧道,至今仍异常坚固,而隧道里一把随水流不断旋转的绞刀,能切碎随湖水而来的杂草,使水路不被堵塞,可见六百年前的水利设计已经相当有水平》
其实在明以前的宋代,水平就相当高了。
在2010年的时候,还有这样一条新闻《赣州宋代排水系统至今仍造福,羞煞“城市内涝”》,新闻中说:
“6月21日,江西赣州市部分地区降水近百毫米,市区未现明显内涝,‘没有一辆汽车泡水。这都得益于以宋代福寿沟为代表的城市排水系统。广东省一位城管局局长承认,城市排水系统做得最好的是江西赣州,‘这个系统也是古人留下的。(7月14日《中国青年报》)”
以上这些事实证明中国宋朝、明朝的古人在建造城市的基础设施方面的才华和智慧并非如曹树基认为的那样落后!
环境卫生和水源清洁问题
看一看利玛窦对明代苏州城内河水情况的描述
“这是中国成语说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两个城市中的一个。它是这个地区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以它的繁华富饶,以它的人口众多和以使一个城市变得壮丽所需的一切事物而闻名。它位于一条平静的清水河上,或者可以更恰当地说是位于一个湖上,和风轻拂。这里人们在陆地上和水上来来往往,像威尼斯人那样;但是这里的水是淡水,清澈透明,不像威尼斯的水那样又咸又涩。”
苏州是人口众多而闻名,而就是在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地方,城内的河水按照利玛窦的描述,仍旧是“清澈透明”
而明代苏州的河水居然能在人口众多的情况下,保持清澈透明,这卫生环保工作,生活污水处理问题,做的是不错的。
再看一看曾德昭对杭州西湖的描述:
“其中筑有优良的宫庭。覆盖着青草、植物和树林的美丽山峰,围绕这些宫庭;潺潺流水,从一头进水,另一头流出。水之清澈令人乐于观赏,湖底细沙纤毫悉睹。湖上有铺石道路,任行人随意玩乐通行;备有小艇,供休歇宴乐”
现代西湖湖水当然不算浑浊,甚至比大部分中国城市的河湖要干净得多。但要说清澈到能“湖底细沙纤毫悉睹”的程度,恐
第11章 医官发力,环境卫生[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