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
一九四九年三月的南京,持续的低温令这座古城寒湿挥之不去,街道两旁的梧桐树难见几芽新绿。
此刻,鼓楼附近的总统府会议室,国防部二厅、保密局与中统主要头目,正紧锣密鼓地讨论撤离青岛前的破坏方案。
鹰派坚持至少调运二十吨炸药,将这座北方重要工业基地夷为平地,留下一座空城。
鸽派则认为:一座具有欧亚建筑风格的百年城市,不能轻易断送在我们手中,这对历史无法交代。未来老蒋光复山东,恢复城市原貌还得靠我们出钱,不如现在手下留情。
两种意见僵持不下,国防部部长何应钦要求将会议纪要整理成文字,上报蒋总统定夺。不知何故当日蒋介石看罢文件并无立即批复,而是给何应钦去了个电话:“青岛的主要工厂、学校绝不能留给北面人,至于炸毁城市嘛,容我再斟酌两日。”就是后面这句话,何应钦决定扣下保密局“关于向青岛调运三十吨炸药的申请报告”。
华东局城工部从在国防部的卧底获知情报后,要求青岛地下组织在部队总攻前,动员所有力量,保护工厂与学校。
三月的一天,周永祥悄然来到王寿山家,大厂新发展的骨干刘志华正在客厅等候,他的介绍人高思敬与王志进已转移解放区。正在接待的红云见有重要人物到场,拿起本杂志到楼下望风。
二十出头的刘志华脸型方圆,说话慢条斯理,少年老成:“青岛大厂设备精良,技术力量雄厚,是铁路机车骨干企业,现因战争影响,原材料奇缺,生产几近瘫痪,加之受南迁计划所迫,大部分工人待业在家。近期为了对付宪兵队的骚扰,厂里成立了百十人的纠察队,与争取过来的巡警队结盟,共同参加护厂斗争。”
“百十人的纠察队对付小股敌人可以,如果敌人上来一个连一个团呢?肯定势单力薄,我们要发动更多工友进来,形成浩荡之势以应对敌人的破坏。”周永祥讲得更为具体。
“好,我这就组织人分头挨家挨户做工作。”刘志华说。
第十一绥靖区下达命令,要求保安纵队队长吴子风五一前协助市工业局,押运四方大厂设备与技术骨干南下。
急欲立功的吴接到命令当天,迫不及待地成立“南迁临时执行组”,亲自挂帅上阵。
吴子风嗜好养鸟,家里小院槐树上每天挂着十几只鸟笼,什么金翅、燕雀、柳翅、鹦鹉、画眉、黄雀…用他的话说名贵鸟不多,悦耳动听的不少。
吴有个相好李燕丽,在台东桑梓路花鸟街上偶遇,当时俩人不约而同地同看到地摊上的清代鸟食罐,换了别人吴子风早就连抢带夺非拿到手不可。可碰上容貌娇美,腰身纤细的李燕丽,不免春心萌动,甘愿败在石榴裙下,吴自言道:“天下竟有如此美丽的女子与我嗜好相同,也算老天有眼。”
吴极具风度地站在地摊旁,殷勤的向李描述了自秦晋以来鸟食罐的时代特征,李燕丽听得如痴如醉,分手时彼此留下联络方式,一来二去成为相见恨晚的“鸟友”。
李燕丽的先生在青岛颇有背景,吴子风知晓后非常识趣,绝不引火烧身。李也大胆,几次约他去家里赏鸟,吴从不敢越雷池半步,只是站在老远望几眼李家院子里的鸟笼。
吴发现与李交流,有种淙淙流水般的悠然,女人那种与生俱来的轻声柔语,挠得他心醉。
吴听李燕丽说,他有个远方亲戚是四方大厂铸造车间主任,正巧自己主抓南迁,便打起这个人的主意。
坊间一直流传四方大厂工人不好惹,从民国初期德国接管那年起,工潮就没停过。吴自认识李燕丽感到天赐良机,以为找到应对激进分子的办法。
一日,吴子风主动向李燕丽提出,想邀请她表哥出来吃鲁菜。
李燕丽的表哥李铁山,工友们喊他“铁山哥”,今年五十岁,早年行伍出身,额头上两道粗纹刀刻一般,看上去典型的山东大汉。
李铁山坐到车间主任这个位置,全靠一手锻造手艺,他是刘志华重点发展对象。这天,表妹说有朋友约他吃饭,李多少有些莫名其妙。
吴子风为拉拢李,在餐桌上极尽殷勤,不断地为他劝酒夹菜。
李铁山多次举手推挡:“我这皮肤沾酒就过敏,只能以茶代酒,陪你喝几盅。”李饭量奇大,二两的芸豆肉包一口气连吃四个,吴见李举止豪爽,大大咧咧,主动问话:“现在大厂歇业停产,那么多贵重设备没人打理多可惜。”
“我们有专人维护,设备保持完好,护厂队日夜巡逻。”
“现在上面有令,主要设备即将转运南方,你们技术骨干能跟着走吗?”
“大厂工人都是靠工资养家糊口,虽因战争原因停工停产,还是有点低薪补偿,若逼迫工人南下,拖家带口的,我看很难,说不定会有人造反。”
“如果关键人物领头呢,比如你?”
“厂里情况复杂,我是随大流,从不独立行动。”李铁山不想给吴讲得太多,他不了解对方底细,表妹也只是说生意场上的朋友。
吴子风发现白费力气:四方大厂说不定真是个难啃的茬。回去便向刘?讨教。
刘说:“这很简单,先派人弄清情况,对症下药,如有拦路挡道者,擒贼先擒王。”
刘提醒吴:“保安纵队接管工厂,为啥不联手那里的巡警队,他们可是自己人。至于设备嘛,实在搬不走找机会炸掉,反正不能留下来。”吴子风从刘的话里捋出些门道。
&n
第46章 博弈2[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