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公岛位于威海湾湾口,东西长不到十里,南北最宽之处不过三里。岛上峰峦起伏,其北部海蚀崖直立陡峭,南部平缓绵延是天然的港口。
岛上人口一直不多,特别是明朝建立之后为了防止倭寇,多次将岛上居民迁移到内陆使得岛上更加荒凉。但是这个小岛却一直都是海运的重点区域。
元朝时候海运大规模兴起,从江南运输粮食前往大都必经刘公岛进行暂时停泊避风。到了明朝隆庆、万历时期也曾经多次想要重兴海运,刘公岛也在既定规划之内。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开始刘公岛作为避风泊船的基地为海运提供便利,但是下一年萨尔浒之战爆发接着便是万历皇帝驾崩等一系列事件,让明朝无力经营海运。
更重要的是依仗漕运谋取利益的众多利益集团多次上书表示海运风险太大,船只大量出现沉没事故,于是新即位的明光宗便下令停止了海运。
原先万历年间修建的泊船港口也逐渐衰落,偶尔只有渔民会到岛上避风打渔,这也给李信提供了便利。自从李信控制登州之后便开始在岛上大兴土木,建设炮台以及水师营地、炮台等。
李信在巡视完冶铁、火器工坊之后于崇祯八年四月二十号抵达了刘公岛,早就得到消息的水师统领金声桓等人来到码头迎接。
“末将见过总镇!”
“不用多礼,都起来吧!今日是咱们巨舰下水的好日子,大家不用拘谨。”
在葡萄牙工匠以及广东福建的工匠共同努力之下,李信心目中的真正海上军舰终于造成了。这一艘军舰是被明朝称为“夹板巨舰”的盖伦船。
这艘船长35米,宽15米,总重量达到了惊人的700吨换算成明朝船只的通用单位就是将近两千料的大船。这虽然无法与郑和下西洋时期的宝船相比,但是比现在明朝大多只有几百料的福船要大得多。
由于该船使用了4根桅杆,前两根桅杆悬挂横帆,后两根悬挂三角帆,这样就足以保证它的动力和灵活性。可以跨越大洋航行,具有很好的操纵性能和速度,是一个合格的远洋军舰。
由于海战战术的变化,海战中最关键的不是火炮,而是船只的机动性。只有保持足够的机动性,才能在海战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船上装了多少门火炮?都是多大的炮?”
李信来到船边看着巨大的军舰不由一阵激动,果然巨舰大炮才是男人最向往的玩具,光是想象着指挥这等巨舰在海上作战就让人心旌摇荡。
听到李信问话,负责监督建造大船的金声桓急忙上前说道:“回总镇,船上总共可装火炮42门,前后各两门,左右三层甲板共装三十八门。最大的火炮是红夷大炮,每门两千斤,小的有千斤到五六百斤不等。”
随后金声桓又补充了一句,说道:“按那些佛朗机人所说是什么十八磅炮、十二磅炮、十磅炮。”
&nbs
第一百七十四章 巨舰[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