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考古发现,在河南殷墟出土了大量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这是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作为文字的载体的材质。所刻文字纵向成列,每列字数不一,皆随甲骨形状而定。公元前2500年前后,古埃及人把文字刻在石碑上,称为石碑文。古巴比伦人则把文字刻在黏土制作的版上,再烧制成书。
《韩非子》中有“周有玉版”的话,又据考古发现,周代已经使用玉版这种高档的材质书写或刻字。由于其材质名贵,用量不是很多,多是上层社会的用品。
缣帛,是丝织品的统称,与今天的书画用绢大致相同。先秦文献中多次提到用缣帛作为书写材料。《墨子》中有‘书于竹帛《安诂》中说‘古之素帛,以书长短随事裁绢。缣帛质轻,易折叠,书写方便,尺寸长短根据文字,载成一段,卷成一束,称为一卷。缣帛作为书写材料,与简牍同期使用,这种形式被史学家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书籍
经折装是在卷轴装的形式上改造而来,随着社会发展和对阅读书籍的需求,经折装的出现方便阅读和取放。具体方法:将一幅长卷沿文字版面的间隔中间一反一正折叠,在首末两页上分别粘贴硬纸板或木板。书画、碑帖等装裱一直沿用到今天。
旋风装是在经折装基础上改造的,亦称旋风页,龙鳞装,唐代中叶已有此种形式。把写好的纸页按先后顺序,依次相错粘贴在整张纸上,类似房屋贴瓦片的样子。,翻阅一页很方便,但仍需卷起来存放。
唐、五代时期,雕版印刷盛行,且印刷数量相当大,经反复研究发明了蝴蝶装的形式。蝴蝶装是将印有有文字的纸面朝里对折,再以中缝为准,把所有的页码对齐,用糨糊粘贴在另一包背纸上,然后载齐成书。蝴蝶装只用糨糊粘贴,不用线,却很牢固。
线装是古代书籍装帧的最后一种形式。它与包背装相比,书籍内页的装帧方法一样,区别之处在于护封,是两张纸分别帖在封面和封底上,书脊、锁线外露。锁线分为四、六、八针订法。有的珍善本需特别保护,就在书脊两角处包上绫绵,称为‘包角。线装是中国印本书籍的基本形式,也是古代书籍装帧技术发展最富代表性的阶段。线装书籍起源于唐末宋初,盛行于明清时期,流传至今的古籍善本颇多。
在传本古籍中,唐以前的纸写本已经很难看到,时代较早的纸写本要算唐人写经的刻印的佛经。还能见到的唐人写经多用藏经纸。藏经纸颜色黄褐,犹如茶色。略有绵性,质地厚硬,不透明。唐人所写佛经、道经,和宋元明刻的释道藏经纸多用这种纸。藏经纸名称的由来,可能即源于此。用之于印刷书籍的,传本中还很少见。
麻纸名称的由来,大概是由于制作原料中麻的成分最多。麻纸有白麻纸和黄麻纸两种。白麻纸正面洁白光滑,背面略显粗糙,有草棍纸屑黏附,实质上却是很细很薄,质地坚韧,耐久性很强,如不受潮经久不会变
第三十八章 腿麻[1/2页]